一年一度的信托公司年報披露大戲臨近收官。
截至5月25日,時代周報記者統計,共有66家信托公司披露了年報數據;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有雪松信托、國通信托2家信托公司的年報尚未披露。
整體來看,2019年信托公司交出的“成績單”可圈可點。
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統計,截至2019年第4季度,信托行業的利潤總額為727.05億元,與2018年基本持平,不過信托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為21.6萬億元,較2018年年末下降4.85%。
5月25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全年運行情況看,信托行業經營狀況良好,風險水平總體可控,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了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良好開局。信托業堅持回歸本源、提質增效,整體經營穩健,服務實體的能動性、依法經營的自覺性和風險防控的主動性不斷增強。”
2019年行業業績呈現趨穩回升,用益研究數據顯示,其中中信、中融、華能信托位居營收前三;盈利上,盡管2019年大多數信托公司去年有盈利,但虧損的信托公司家數由2018年的2家擴大至4家,分別是安信信托、華宸信托、華融信托和華信信托。
5月24日,上海一位信托行業從業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信托公司業績虧損一方面受外部經濟及金融環境不確定性及嚴監管影響,市場流動性風險增加;另一方面,是因為信托公司治理水平不高,業務停滯、資產減值損失增加。
事實上,信托公司正面臨嚴厲監管,特別是在房地產信托領域,再加上資金信托新規征求意見稿頒布,信托行業首次引入非標比例限制,將對信托行業非標業務造成巨大沖擊。曾經躺著賺錢的信托公司,迎來了行業分化,亟待業務轉型的新考題。
5月25日,國信證券非銀行金融分析師王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資金信托新規出臺將促進信托行業繼續發揮信托制度優勢,推進轉型創新,行業內各種創新業務涌現,如家族信托、保險金信托、股權信托、遺囑信托、知識產權信托等均是在信托業務上進行的新探索和新嘗試,也能體現信托行業特色經營的差異化優勢。
業績分化加劇
2019年行業整體業績回暖,但信托公司之間的行業分化加劇,行業利潤向頭部公司集中。
早在2018年,中信信托就拿下信托行業年度業績的頭把交椅,2019年更是以71.77億元營業收入、35.93億元凈利潤的業績名列前茅。
《2019年度中國信托行業發展評析》的數據顯示,從管理資產規模數據上看,截至2019年末,信托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為21.6萬億元,信托業40%以上的信托資產規模都集中于前十家公司,信托公司“強者恒強”的態勢愈演愈烈。
具體從收入結構來看,對營收、凈利名列前矛的信托公司而言,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和投資收益是利潤的重要貢獻者。
華能信托則憑借31.75億元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17.03億元的投資收益,躋身行業凈利潤榜單前列。光大信托憑借37.45億元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沖入信托業務收入和凈利潤排名前十。
此外,公開的66家信托公司的財務數據顯示,歸母凈利潤排名前五位的平安信托、中信信托、重慶信托、華能信托、華潤信托,凈利潤均超過25億元。其中,華潤信托2019年以30.74的營業收入、28.86億元凈利潤等核心業績指標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5月25日,華潤信托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得益于公司在結構金融、證券投資、資產證券化、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標準基金等領域早籌劃、早布局,成為行業里少數自有和代客并駕齊驅、信托業務線齊全并相對均衡發展的信托公司之一。
反觀排名尾部的幾家公司,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安信信托、華宸信托、華融信托和華信信托,成為信托公司中陷入虧損的4家公司,合計虧損46.16億元。
5月25日,上海一家大型財富管理公司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嚴格調控下,信托行業內部資產規模、行業業績持續調整,頭部企業優勢進一步拉大。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資產荒的大背景下,信托業分化更為劇烈,頭部優質信托公司更具有發展優勢。”
具體來看,華信信托和華融信托在業務上,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大幅下降甚至腰斬;其次,資產減值損失出現大幅增加的情況,營業總支出遠大于營業總收入。
此外,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社會整體信用風險暴露幾率增加,計提金融資產信用減值損失也影響到信托公司業績。公開數據顯示,山東信托、陜國投A(000563.SZ)等信托公司在2019年大幅增加計提減值準備,其計提金額與2018年相比超過200%。
2019年,信托業風險項目和風險資產規模顯著增加,從環比看,2019年4個季度,風險資產規模的環比增速分別為27.39%、22.74%、32.72%和25.14%。
對此,中國信托業協會表示,“隨著風險的充分暴露,預計信托風險資產規模變化將趨于平穩,行業整體風險也將逐步從發散進入收斂狀態。”
轉型主動管理業務
5月8日,銀保監會對外發布《信托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
5月24日,中泰證券非銀行金融分析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信托新規”延續了對資管行業的監管思路,信托行業轉型迫在眉睫,保留信托私募投行的特點,繼續發揮非標投資優勢;回歸信托本源,鼓勵發展服務信托、家族信托。
嚴監管下,地產信托業務規模受到嚴控,傳統信托業務盈利空間受到壓縮。在政策和罰單的導向下,2019年以來,信托公司就已被迫走出“舒適區”,開始向主動管理“要業績”。
5月24日,上海一位信托從業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主動管理規模這一指標可以用來衡量信托公司的綜合實力,信托公司能否有效利用主動管理能力控制風險,促進業績穩定增長,是其深化轉型中的必要一關。
據云南信托報告顯示,2019年66家信托公司主動管理規模為9.26萬億元,較2018年增加2.09萬億元,同比增加29.29%,占信托資產規模比例為43.50%;被動管理規模為12.03萬億元,較2018年減少3.11萬億元,減少20.57%,占信托資產規模比例為56.50%。
5月22日,中航信托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為契合監管要求和自身發展戰略,公司主動壓降通道,積極調整信托資產管理規模與結構。從數據結果來看,其被動管理型信托資產規模和占比已經連續三年實現雙降,主動管理型信托資產規模連續三年實現20%以上的增長。”
信托行業轉型步伐加快,信托業務資金來源結構逐步優化。
此前,信托資金來源中,單一資金信托一直是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但自2019年2季度起,集合資金信托占比開始超過單一資金信托。
2019年4季度末,集合資金信托規模9.9萬億元,占比為45.93%,同比上升1.19個百分點,較2018年末增加8000億元,占比上升5.81個百分點。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信托公司也在力求加碼創新業務,發力消費金融業務和家族信托,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華泰證券非銀團隊在最新報告中表示,信托公司可依托政策紅利,逐步實現向主動管理型業務的轉型,輔以資產證券化、家族信托等服務信托業務,邁向寬廣賽道。
據悉,中誠信托切入新基建發展領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金融支持;中航信托在科技創新領域亦也已開始深入布局。
5月22日,中航信托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截至2019年末,中航信托綜合運用多元金融工具支持國家高新技術類科技創新企業的項目存續規模約62.5億元,覆蓋領域廣泛分布于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新能源等新興科技產業及細分領域。
展望2020年,中國將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再加上嚴監管形勢持續加碼,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加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全球傳播等不確定性的加大,給信托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近期,中國信托業協會從資本實力、風險管理能力、增值能力、社會責任四大模塊11項定量指標對各信托公司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了2019年度行業評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中融信托、重慶信托、愛建信托、交銀國際信托等19家信托公司獲A評級,較往年超25家拿A情況,A類名單幅度有所縮水。
面對監管政策和監管環境的根本性變化,信托行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行業轉型有望加速,曾剛認為信托公司在2020年重點需要關注若干方面:一是從融資類業務向投資類業務轉型;二是深入挖掘受托服務功能,發展服務信托;三是大力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四是全面加強信托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