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銀行已經成立理財子公司從事資產管理、研究等主動管理類業務,經紀業務與銀行主要客群匹配度低,投行業務會是銀行更看好的牌照業務方向。”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就在端午假期最后一天,6月27日,市場突然爆出,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一石激起千層浪。
6月28日下午,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證監會已經注意到相關信息。當晚,證監會緊急作出回應,表示目前沒有更多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
證監會并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于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
明確“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沖擊”。
而這一不置可否的說法,自然未能平息市場的躁動。
敏感的二級市場,6月29日,銀行股早盤集體高開,雖然最后未能實現整體上漲,但板塊漲幅排名居全市場所有行業的前三分之一。反觀券商板塊,則跌至行業漲幅榜倒數第一,平均跌幅3.27%,中泰證券幾近跌停。
與此同時,市場內有關于商業銀行拿到券商牌照前路如何,對銀行與券商的利弊影響,以及金融機構混業前景等問題,亦是討論熱烈。
并非空穴來風
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四大國有銀行等機構均設立證券營業部,開始了混業經營。后期由于出現市場風險事件,在這種情況下,199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嚴格的分業經營原則,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證券經營業務,一直延續至今。
此次消息出來后,市場的第一反應是“真的嗎?”
目前,從監管部門回應來看,沒有直接否認,但也沒有形成方案。而據時代周報記者隨后觀察,市場人士以相信居多。
6月29日,有券商投行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個人覺得可能性很大。一方面,打破固有的分業監管模式是大勢所趨,也是行業共識。
“近一兩年,我國加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取消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這也意味著,我國的金融機構將要全面面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我國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還是分業經營,那在綜合實力、風險控制能力、盈利能力方面,是不利于抗衡的。”她說。
另一方面,也具備銀證混業的基礎。追根溯源,我國不少證券公司都是從原來銀行證券部獨立出來的,現也有部分商業銀行旗下控股證券公司。
6月28日晚,還有一位頭部券商的投行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強調,銀證混業才是真正金融混業經營的最核心和臨門一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中介機構的真正融合,銀保、銀信、證保等混業都只是前哨戰和外圍戰,銀證混業才是“決戰”。
而在此輪銀證混業重啟的討論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頭部商業銀行被業界認為是熱門的試點首選。
不過,6月29日,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則均稱“未了解相關信息,不對市場傳言予以評論”。
事實上,商業銀行似乎早已在嘗試突破券商牌照。如中國銀行通過全資控股的中銀國際設立并控股了中銀證券,并獲得內地證券承銷牌照。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則是收購在港券商,不過展業范圍也基本在香港。
2015年7月,曾有消息稱,交行入股華英證券獲批,成為首家獲得券商牌照的銀行。交行一位業務部門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好幾年前,總行曾搞過,但現在沒有新的消息。
2019年4月,又傳出工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但事實證明,不管當時監管層及機構是否有此打算和安排,但最終都未能成行。
我國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業務一直存在阻礙,從法律層面看,大行拿券商牌照難以暢通無阻。
從現行法規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2015年修正)》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今年實施的新《證券法》總則第六條有規定,即證券業和銀行業、信托業、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證券公司與銀行、信托、保險業務機構分別設立。不過,條款的最后有“國家另有規定除外”的表述。
投行業務想象空間大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工商銀行的歸母凈利潤達到 3122.24億元,而我國 133家證券公司(包含證券類子公司)合計凈利潤為1230.95億元,券商龍頭中信證券的歸母凈利潤為122.29億元, 證券行業及行業龍頭盈利分別占工商銀行盈利的39%和3.9%。
也因此,有多位銀行人士6月27日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如果混業經營只是說說,那么銀行是不愿意做證券業務的,操心多風險大,收益與付出不成比例。但如果混業經營是動真格兒,允許銀行資金可以入市參與股權投資,那么就沒券商什么事兒了,而這又不符合“行業格局沖擊不大”一說。
6月28日,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團隊指出,從監管部門的角度,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下,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顯然不是為了給銀行提供一塊新的利潤來源,應該是為了打通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提升雙邊協同能力,更好地服務新興產業。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日前亦公開分析道,當前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投資非常重要,所以商業銀行如果能拿下券商牌照,可以推動未來直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發展。
6月28日,交通銀行私人銀行部首席財富管理顧問陳伯憲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相比銀行,券商目前的業務布局重心多在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做得好的相對較少,以券商目前的規模體量,很難擔當起強大的資本中介。而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比起讓券商迅速做大資本中介,改革進度預計會順利得多。
他說:“券商牌照有投行、經紀、資管、自營、投資咨詢等,目前銀行已經成立理財子公司從事資產管理、研究等主動管理類業務,經紀業務與銀行主要客群匹配度低,投行業務會是銀行更看好的牌照業務方向,特別是對于企業客戶資源較多的頭部銀行。”
興業研究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孔祥也認同銀行拿到券商牌照,主要是投行業務具有更大想象力。
他說,券商現有主業中,經紀依靠流量,自營投資和資本中介業務依托資本實力,相關業務更多依靠銀行在流量和資本端“輸血”。目前銀行投行業務主要服務銀行間市場債券融資主體,獲得券商牌照有助于補足在權益和股權類產品的短板。
一方面銀行做媒,如銀行可以通過投行服務連接企業,通過資管業務聯系居民;另一方面券商脫媒,權益融資、并購重組、市值管理、股權激勵等都可以成為投行為銀行客戶賦能增值的方向。
另據悉,目前不少商業銀行已提出“商行+投行”的競爭策略,孔祥認為,借助券商和銀行的投行牌照提供股票、債券為一體的綜合融資服務,并實現標準化資產流轉化、產品化、資管化,最終通過商業銀行現有線下和線上網點銷售產品,這將成為“商行+投行”的業務解決方案。
6月29日,高禾投資管理合伙人劉盛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來看,央企層面的金融控股集團,即以央企設立一個控股平臺,之后旗下控股銀行、券商、信托、保險等金融持牌機構。
銀行系券商是鲇魚還是主力
銀行拿券商牌照,利好銀行,利空券商。
時代周報記者從業內了解,似乎這也成為了市場的一種主流認識,連二級市場都以銀行股走強、券商股走弱作為響應。
“目前,券商傳統傭金業務基本淪為‘零利潤’,好不容易切換到‘賣基金’賽道,銀行又來搶生意”,6月28日,一位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在自己朋友圈感嘆。
在我國當前金融體系中,銀行是“老大”,券商很難與銀行正面競爭,很多時候變成商業銀行的通道,僅僅發揮牌照作用。最為典型的就是資管業務,絕大部分收入來自為銀行進行非標投資提供通道的通道費收入。
一旦商業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依托資本、網點、客戶資源等優勢,銀行系券商將有望迅速崛起成為證券行業的領頭羊,改變當前的證券行業競爭格局。大券商尚且還好,但中小型券商可能直接面臨被并購的局面。
不過,也有券商及銀行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對券商帶來的沖擊是短期且有限的。更有人表示,長期來看利好證券行業。
6月29日,陳伯憲對記者表示,如果銀行作為新進入者進入證券行業,借助于其資金實力和客戶優勢,將對傳統券商產生一定的沖擊。但在這一過程中,如果通過銀行可以加快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做大增量市場,券商也可以受益于資本市場的擴容。
6月28日,上文提及的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未來,國內券商行業將面臨巨大的“鲇魚效應”,趨勢一定是資源和業務逐漸往頭部集中,走出特色道路或被銀行控股,對中小券商來說,才有機會彎道超車。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表示,“未來銀行和券商若混業經營,將重塑行業格局。短期來看,銀行與投行基因、實施路徑差異將對競爭節奏與方向產生影響。長期看,競爭格局取決于銀行開展證券業務的機制優化、股東資源支持、專業實力打造。同時混業經營也將促進證券行業創新業態加速落地。”
不過,亦有觀點認為,銀行入局不是來做挑戰者,而將會是主導者。
6月29日,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撰文表示,銀行這么大體量,可不是來做鲇魚的。銀行入局,著眼點在于直接融資,在于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對銀行而言,只有補齊了券商牌照,前期投貸聯動,后期上市輔導,一條龍服務,IPO退出有望,整個業務才能“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