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文縣口頭壩鄉口頭壩村、尖山鄉河口村黑木耳種植基地內看到,一排排黑木耳整齊地排列在菌棒上,一朵朵木耳肥厚光亮、長勢喜人,村民正忙著采摘晾曬,現場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今年以來,文縣立足資源優勢,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堅持把黑木耳作為助農增收的特色產業來抓,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而持續的內生動力,幫助農民走向“短平快”增收致富之路。
“從現在的銷售情況來看,黑木耳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我們基地共有20畝,擺放木耳菌棒8萬袋,灌溉都是采用山水噴灑,目前已進入采摘期。”口頭壩村黨支部書記楊雙林信心滿滿地說。“我們20畝地的黑木耳種植基地,從開始種植到采摘結束,能帶動村民800多人次就業增收。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強管理,擴大規模,努力把黑木耳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村民實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
黑木耳種植門檻低,是經濟收益可觀的“短平快”產業。口頭壩鄉黨委副書記張文韜說,“種植發展黑木耳產業帶農增收能力很強,不僅可帶動村集體增加收入,還能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收。”
黑木耳產業從無到有,為鄉村發展增添了內生動力。尖山鄉黨委書汪向軍說,尖山鄉河口新村食用菌基地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鼓勵能人大戶積極帶動群眾發展黑木耳產業,不斷推動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今年,尖山鄉河口新村首次發展種植食用菌15畝,投入菌棒12萬袋,穩定吸納當地村民就近就業30余人,預計年利潤13萬元左右。
陳燕是尖山鄉河口新村村民,她正在食用菌基地忙著采摘木耳。她告訴筆者,“疫情防控期間,出去打工很不方便,家門口有基地,村民來這干活,每天能掙100元補貼家用,還方便照顧家。”
與此同時,口頭壩鄉和尖山鄉還結合依山傍水的庫區移民特色,精心打造休閑旅游、觀光采摘、田園體驗、餐飲住宿等系列鄉村振興示范村,讓生態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把大自然賦予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惠澤人民群眾的“金山銀山”。
(通訊員 劉玉璽)
關鍵詞: 文縣口頭壩鄉 資源優勢 資源優勢 生態環境 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