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間,國內中央空調行業的“老大”雙良節能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華晟新材料向雙良硅材料(包頭)采購單晶方錠7800噸,訂單金額達779.13億元。自2021年宣布在內蒙古包頭投資建設大尺寸單晶硅片項目以來,雙良節能在光伏產業的投入力度有增無減,僅在多晶硅料和單晶爐采購上,拋出去的合同已超過1500億元。對于總市值僅302億元的雙良節能來說,如此聲勢浩大的進軍光伏產業,更像是一場破釜沉舟式的產業突圍。
其實,在中央空調行業的“老大”雙良節能跨界進軍光伏產業之前,江陰市的另外一個“單打冠軍”——國內毛紡行業的“老大”江蘇陽光早在2005年就跨出進軍光伏產業的步伐,在3次大手筆投資打了水漂之后依然“癡心不改”,今年4月宣布投資約200億元在包頭建設多晶硅、電池片及組件等項目,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江蘇陽光全部的貨幣資金僅7.72億元。
跨界光伏背后的轉型壓力
業內專家指出,雙良節能、江蘇陽光如此大手筆跨界投資光伏產業的背后,是這些傳統產業巨頭實實在在的轉型壓力。
雙良集團有著非常輝煌的過去,2003年,雙良集團便成為國內最大的中央空調生產商之一,其溴化鋰制冷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2017年更是捧回了中國工業“奧斯卡”大獎,成為節能環保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然而近年來,雙良節能卻遇到了業務發展的瓶頸。以其核心業務節能環保為例,2021年,該項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5.58億元,同比增長39.62%。可營業成本的增速更快,達到43.32%。這就意味著,在去年,該公司節能環保業務盈利能力已有所減弱,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減少了1.88個百分點。這其中,雙良節能的拳頭產品溴冷機毛利率下滑較大。2021年,該類產品毛利率為28.12%,較上年減少2.9個百分點,這樣的毛利率也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低。在主業觸及“天花板”之后,雙良節能開始頻繁進行并購重組,跨界化工、互聯網等行業,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在各種轉型嘗試失敗后,雙良節能將目光瞄準了光伏行業,希望憑借已有的多晶硅還原爐、換熱器等王牌業務,實現公司發展的新突破。
江蘇陽光是全國乃至全球的“毛紡大王”,其主營業務更早觸及“天花板”,不得不通過跨界尋求突破。這些年來,江蘇陽光的跨界腳步涉及服裝、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態農林、房地產、金屬制品等產業,但最鐘愛的還是光伏產業。江蘇陽光及其實控人陸克平曾數次大手筆投資光伏產業,兜兜轉轉十余年,不僅所有投資打水漂,“玩壞”一家上市公司,陸克平還因套現、違規信披等原因,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被證監會裁定終身市場禁入。2005年,中國光伏產業剛剛起步時,陽光集團便急切入場,計劃開發納米光熱伏電池項目,最后在外界質疑聲中不了了之;2008年江蘇陽光參與投資的寧夏陽光硅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陽光)成功生產出1500噸多晶硅,卻遇上了歐美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導致相關項目進度停滯,之后又遇到多晶硅價格暴跌,寧夏陽光硅業最終破產;2010年試圖通過借殼海潤科技,把旗下的光伏產業單獨上市。陸克平及其控制的紫金電子在海潤光伏身上累計減持套現超20億元,最終海潤光伏以退市“謝幕”,留下近20萬血本無歸的股東欲哭無淚。
門檻極高的江蘇光伏行業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光伏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再加上“整縣推進”政策和高額地方補貼的吸引,跨界光伏行業的企業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于106家企業宣布跨界光伏,其中不僅有海爾、京東、順豐和比亞迪這樣的知名巨頭,甚至連中國郵政、中石化這樣的大型央企也紛紛下場。光伏產業中最亮眼的當數江蘇軍團,素有“世界光伏產業看中國,中國光伏產業看江蘇”的美譽。據省發改委高新技術處處長鄂有陽介紹,江蘇2021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223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1916萬千瓦,全省光伏組件產量超過81GW,同比增長32.9%,江蘇光伏產業無論是在制造業規模還是在產業化技術水平,抑或是在應用市場拓展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
根據現有名單數據,江蘇光伏企業超過96家,其中開啟中國光伏“黃金年代”的尚德電力和大全能源可以看作是江蘇光伏產業的“縮影”。尚德電力的創始人是被稱為“光伏教父”的施正榮,早在2004年,尚德電力在全球光伏市場占比達到了61%。但彼時的中國光伏產業有一個致命缺陷,便是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這一軟肋被歐美國家利用,通過發起“雙反”,沉重打擊了尚德集團及整個中國光伏產業。今年風頭正盛的大全能源是國內領先的多晶硅專業生產商,得益于多晶硅行業量價齊升,大全能源業績持續高漲。今年僅一季度,大全能源營業收入達81.29億元,同比增長389.28%。
江蘇光伏行業逐漸趨熱的背后,卻也潛藏著重重危機。一方面,江蘇光伏企業大多集中于下游的硅片加工和開發,對上游硅料的掌控力度較低,利潤受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較大。業內人士有句話:“擁硅為王”,從光伏各環節擴產周期來看,硅片、電池、組件等環節更容易快速擴張,而硅料環節本質上屬于化工原料,投資規模大、安全性要求高,擴產速度遠遠不如下游環節。7月初,硅料價格暴漲,光伏多晶硅已經突破300美元/千克,這一價格比之2020年同時期上漲逾400%。部分業內人士吐槽:“光伏全產業鏈60%的利潤都被硅料賺走了,就怕到時候上游吃飽,下游跌倒”。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江蘇光伏企業專注于多晶硅開發,面臨單晶硅“產業革命”的危險。單晶硅片在性能和轉換效率方面均優于多晶硅片,過去因為多晶硅價格便宜且可塑性強,所以多晶硅的市場應用更為廣泛。然而起家于西安的隆基股份改變了這一格局,其在2013年開始推廣硅片的薄片化,研發儲備110超薄片的切片技術,目前細線金剛線薄片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系統成本。在自動拉晶技術的支持下,單晶硅片尺寸可靈活設計,實現晶體尺寸的效益最大化。目前單晶硅片的市場占比已經從2018年的39.5%提升至80%以上,素有“價格屠夫”之稱的隆基股份,一旦發起價格戰,專注于多晶硅領域的傳統硅片企業將面臨被擠出市場的危險。
產業鏈融會貫通才有未來
多數江陰企業家很早便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掀起了一股股跨界大潮,但是敗多勝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原有王牌產業能否與新開拓產業融會貫通。江陰跨界企業中最成功的當數長電科技,其前身是江陰晶體管,后來跨界芯片制造,成為大陸第一、全球第三的封測巨頭,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芯片成品制造一站式服務。晶體管本就是芯片的重要組成部分,長電科技的跨界有著較為可靠的技術路徑,很容易做到兩個產業間的融會貫通。
從制造業跨界娛樂圈的江陰中南文化則是典型的反面案例,中南文化原來稱“中南重工”,起源于校辦工廠,此前主要從事管件、法蘭、管系、壓力容器的生產和銷售,經過多年的經營,于2010年成功登陸A股。此后其創始人陳少忠將目光投向了娛樂業,號稱要形成雙主業公司。通過大量收購資產和聘請業內大拿,中南文化一度成為國內影視行業內一顆耀眼的新星,甚至產出了《我不是藥神》這部票房高峰。但是中南文化和重工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產業很難相互交集,運營管理經驗不能共享,資金上有時還需“拆東墻補西墻”,最后不得不進行破產重整。
從產業鏈深度整合的角度來看,雙良節能跨界光伏產業的是有相當的優勢。雙良集團常年深耕還原爐市場,與很多硅料廠商有密切合作,通過布局硅片環節,可利用設備供應商、客戶雙重身份加深產業鏈合作,保證硅料供應和還原爐設備持續輸出,較容易實現雙產業融會貫通。但雙良節能更需關注的是“顧此失彼”的問題,通過其公開披露的財務報表不難發現,其資產負債率、短期借款、財務費用近年來都出現了明顯的大幅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03-2021年,雙良節能的資產負債率從23%增長至72.66%。尤其是切入光伏產業之后,雙良節能的資產負債率增長很快,其2020年資產負債率為46.16%,可2021年就突增至72.66%。截至2022年3月31日,雙良節能的資產負債率增至74.86%。綜合看來,雙良集團未來的轉型之路可謂風雨難測,對其經營者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而江蘇陽光屢戰屢敗光伏產業的前景可能就不太樂觀了,今年3月,江蘇陽光宣布擬設立一家主營硅片、硅棒等的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4月,公司再度宣布擬在包頭建設多晶硅、電池片及組件等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江蘇陽光貨幣資金僅7.72億元,這一百億跨界投資舉措甚至引來監管關注,上海證券交易所迅速向該公司下發了問詢函。江蘇陽光自己在公告中也承認:投資額遠高于其賬面資金水平,可能會對公司現金流造成壓力。
分析人士指出,江蘇陽光在光伏產業方興未艾的2005年便已入場,其一敗再敗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外界的競爭對手,而是其內部經營上存在許多問題,既缺乏充裕的資金,也沒有雄厚的技術積累,從毛紡到光伏,步子邁得太大!
(記者 尹穎)
關鍵詞: 雙良節能 跨界光伏 產業鏈融會貫通 江陰企業巨頭 中央空調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