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釋放了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號。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卻讓中國在吸收外資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受國內外疫情雙重沖擊,眾多在華外資企業在復工復產和生產經營中面臨著實際難題。
對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多維度發力,出臺系列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其中,3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特別明確,近期出臺的減稅、降費等助企紓困政策,要確保內外資企業同等享受。
在一系列助企紓困和穩外資政策作用下,在華外資企業不僅加快復工復產,投資意愿也明顯加強,用實際行動見證中國對外開放按下“加速鍵”。
2月25日,在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生產車間內查看設備運行情況。
助企紓困政策落實到位
“在整個防疫和復工復產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沈陽市大東區政府及工業和信息化局的及時指導和支持。”阿諾德緊固件(沈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王鵬表示,作為中小型外資企業,公司還享受了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系列惠企政策。
該公司負責社保工作的人資運營專員曹璐介紹,公司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求申請了兩項資助,包括從今年2月至6月階段性減免企業三項社會保險的單位繳費部分,以及2月至5月階段性減半征收單位繳納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此外,為加大援企穩崗力度,疫情期間,穩崗補貼標準由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提升至80%。“目前,政府發放的穩崗返還資金已全部到賬。”曹璐說。
阿諾德緊固件(沈陽)有限公司為德國伍爾特集團在華投資的全資子公司,工廠坐落于沈陽歐盟經濟開發區。該公司的復工經歷并非個例。
中國歐盟商會沈陽分會主席孔海德在4月13日召開的線上媒體圓桌會議上表示,會員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可以說,對于我們提出的所有問題,政府都迅速反應并承諾會盡快解決。”孔海德說。
不僅中小企業,多家大型跨國公司也感受到了中國促進和保護外商投資的誠意和決心。
總部設在芬蘭赫爾辛基的維美德是全球領先的制漿、造紙和能源產業的開發者和供應商。“在復工復產期間,我們各地工廠、辦公室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維美德中國區總裁朱向東說,“例如,上海市嘉定區政府多次派工作組前來檢查指導防疫工作,并切實幫助我們解決公司復工后遇到的員工通勤、物資運輸等困難。”
營商環境造就投資熱土
4月8日,維美德公司獲得了上海市政府頒發的地區總部認證。在當天第32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頒證儀式現場,共有2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0家研發中心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投資中國的信心。
4月8日在上海舉行的第32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頒證儀式(受訪者供圖)
“此次在上海設立中國地區總部,主要目的是對公司在中國區的業務進行整合,充分發掘和運用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并更大程度發揮地區總部的地理優勢和人才聚集優勢。”朱向東介紹。維美德目前在中國共建立了四家生產工廠、三家服務中心、一個自動化技術中心和五個銷售辦公室。朱向東透露,今年淄博服務中心新投資的設備正在車間基建中,預計于今年下半年可為客戶提供服務。
同樣在疫情期間實現“逆勢擴產”的還有美資企業捷爾杰(天津)設備有限公司。借助天津市政府為外資企業減稅降費的惠企21條措施,該公司在迅速解決了訂單交付和資金短缺雙重問題基礎上緊抓機遇,如期開展全新智能工廠項目二期建設。
支持外資企業加碼對華投資的背后,是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以及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
從2020年1月1日至今,中國外商投資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外商投資法》已實施整四個月。在此背景下,中國外商投資便利化持續提升,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大幅縮減,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家、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并特別強調要做到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更是給外資企業吃下“定心丸”。
“暫時的疫情影響并沒有動搖捷爾杰在中國投資經營的信心與決心,”捷爾杰亞太區總經理顧韜表示,“我們將繼續深度扎根中國市場,持續領跑行業,用先進技術和卓越產品為國際客戶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