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近日宣布退出中高檔實體零售,在市場上幾乎失聲的一代鞋王,以這樣一種方式引發了廣泛關注。那么,達芙妮緣何頻遭困境,其轉型之路又會否打開新的局面?
日均關店6家
達芙妮國際近日發布了其2020年前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只有2.12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增長63.77%,但仍虧損1.41億港元。與此同時,達芙妮國際在公告中宣布,將徹底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包括大陸及臺灣市場。
對于業績表現,達芙妮國際認為,這主要是由于銷售點由2019年6月30日的2208家大幅縮減至2020年6月30日的293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店鋪營運和消費市場的影響。
這并非達芙妮國際首次虧損。
自2015年出現虧損以來,達芙妮國際至今都未能在年報實現扭虧為盈。實際上,在2012年業績達到峰值后,達芙妮國際便走上了下坡路。2012年,達芙妮國際實現營收105.29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為9.56億港元。2013年,達芙妮國際營收和股東應占溢利同比雙雙下滑。
2015年達芙妮國際虧損3.79億港元。在2016-2019年,達芙妮國際分別虧損8.19億港元、7.34億港元、9.94億港元、10.7億港元。五年共計虧損近40億港元。
業績下滑,減少門店;減少門店,業績下滑,這似乎成了達芙妮不可解的死穴。
達芙妮國際創建于1990年,主要從事制造及銷售女鞋,曾是中國最成功的國內品牌之一。1995年,達芙妮國際上市。在2012年的巔峰時期,其門店數量一度高達6881家,而如今,不得不減少到了不到300家。其中,僅2019年,達芙妮國際門店總數就從2820家收縮至425家,日均關店6家。
連續5年虧損
昔日的一代“鞋王”正在沒落,這是不爭的事實,很多網友都表示,達芙妮的款式已跟不上時代。只是,本就因連續5年虧損無法喘息,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雪上加霜。
可,達芙妮又是如何從賓客盈門走到門可羅雀的呢?
“重資產、高費用、高庫存以及錯失電商紅利是達芙妮頻遭困境的主要原因。”某業內人士指出,達芙妮是典型的傳統企業,從設計、工廠生產、終端銷售,整條產業鏈都是由其自主掌控。
達芙妮一再錯失電商紅利。從2012年開始,達芙妮受到電商發展沖擊,其作為傳統企業的很多問題也被暴露出來,大眾對品牌的接受度低、產品不時尚、銷售模式效率低、渠道單一、高庫存、高銷售費用等,導致達芙妮進入低谷期。
此次疫情期間,很多實體店轉向線上,開啟全員銷售模式。但是,達芙妮似乎已經毫無招架之力。2009年達芙妮與百度共同投資電商平臺,以失敗告終后,其并未再大力布局線上。從管理和供應鏈效率角度考慮,直營的確是最適合的方式,但是隨著互聯時代的到來,重資產、高庫存、高費用的直營方式有其顯而易見的劣勢。達芙妮的直營模式也成為其發展的一大障礙。
“此外,常年清倉打折導致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達芙妮曾經改變了店面形象和品牌LOGO,并想憑借購物中心的環境,重塑品牌形象。但由于達芙妮常年清倉打折活動,損害了其品牌形象。同時,庫存擠壓,新品又陷入庫存死循環。”某業內人士指出。
輕資產之戰
面對持續虧損、門店銳減的窘境,達芙妮國際也在尋求轉變。不僅打折清理庫存、升級品牌、向電商轉型,同時也開始走向“輕資產”模式。達芙妮國際及其附屬公司表示,將進一步壯大合伙人規模,共同努力擴大達芙妮的線下銷售網絡,以“輕資產”的規模提高線下市場份額,確保品牌在在線及線下渠道的全面覆蓋。
2019年4月,達芙妮著手進行供應鏈方面的輕資產轉型,并借助蘇寧物流的“智能供應鏈”系統,建設一個虛擬的“中央鞋柜”,實現商品在全國網絡的布局;此外,達芙妮還在產品中引入運動元素并積極進行產品升級,進一步增加運動休閑品類的占比,以把握運動休閑的市場潛力,并吸引更多年輕時尚的消費者,開拓更多消費客群。
不過,在快消品新零售專家鮑躍忠看來,對于企業而言,轉型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從目前來看,“輕資產”模式并不能挽救達芙妮國際的頹勢,達芙妮國際需要在營銷、產品等方面作出系統性深刻變革。
達芙妮稱,已準備好進入其業務轉型的下一階段,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以消除其業務運營中的瓶頸。其中,包括加大產品研發,尋找能快速反應的新供應商,投入更多資源在線上平臺。
達芙妮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張智凱表示,達芙妮的業務轉型并不能夠速戰速決,因此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目前,達芙妮國際所剩店鋪均為核心品牌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