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英國火速與日本“聯姻”,簽署了“脫歐”后的首個重大貿易協定;一個月后,英國又馬不停蹄與加拿大達成了一致。“脫歐”之后,英國在對外貿易合作方面的心思愈發急切,若再不向外界示好,疫情的重壓、高額的關稅都將是英國經濟的難以承受之重。但相較于日本、加拿大等國,英國曾經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才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達成臨時協議
英國的貿易合作伙伴又多了一國。當地時間11月21日上午,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與英國首相約翰遜通過視頻會議共同宣布,達成兩國《加英貿易延續性協議》(Canada-U.K. Trade Continuity Agreement)。
其實,加拿大與英國之間并非沒有貿易協議。此前,加拿大與歐盟已經簽署過全面經濟貿易協議(CETA),而留在歐盟內的英國即可享受到CETA帶來的各項便利。
不過,英國“脫歐”已成定局,12月31日就將完成,CETA也將不再適用于英國與加拿大之間的貿易往來,因此雙方需要一個新的貿易協議來替代目前與歐盟的協議,避免雙方相互征收關稅。
根據加拿大全球事務部的說法,這項新的過渡延續協議將允許雙方繼續享有CETA優惠待遇,包括對98%出口至英國的加拿大產品免除關稅;同時,該協議可為兩國企業、出口商和工人們帶來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與此類似,英國國際貿易部也在聲明中指出,延續現有貿易關系意味著為英加之間價值約200億英鎊的貨物和服務貿易“提供確定性”,并使英國向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邁進一步。
數據顯示,英國和加拿大兩國之間在2019年的貿易規模價值達170億英鎊。據了解,該協議包括汽車出口零關稅,以及牛肉、魚和海鮮等商品的零關稅貿易,它將占到英國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的1.5%。
“對英國來說,這是一項極好的協議,它確保了英國與我們最親密盟友之一的跨大西洋貿易。英國企業向加拿大出口從電動汽車到汽酒的一切產品,如今的協議將確保貿易越來越強大。”約翰遜在一份聲明中說。
不過,由于時間緊迫,雙方只是達成了一個臨時協議,正式協議還要從明年開始繼續談判。而這份將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的過渡協議仍有待雙方進行法律程序上的最后確認。在加拿大,需要議會予以批準。特魯多表示,這個協議的達成傳遞出全球貿易重要性的信息。
急擴朋友圈
“脫歐”過渡期眼看就要結束,成為獨立的貿易國對于英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比如,英國與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都面臨著新的壓力。英國需要在年底“脫歐”前與53個國家簽署協議,到那時英國將不再受歐盟與各國貿易協議的保護。
上月23日,英國剛剛與日本簽署了《英日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覆蓋制造業、創意產業、農產品等關鍵領域,將會在2021年初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后生效。英國貿易大臣利茲·特拉斯稱這份協議為“英國再次成為一個獨立的貿易國以來,達成的第一個新的自由貿易協議”。
除了日本和加拿大,英國還與挪威、韓國和以色列等國簽署了多項貿易協議或臨時協議。雖然已經談成了部分,但英國仍須在2021年1月1日前延長簽署另外14項協議,包括與墨西哥、土耳其及新加坡等國家的貿易協議,有關協議將涉及英國將近600億英鎊的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與各國簽署的協議多與歐盟現有的協定類似。比如,《英日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就明確指出,英國企業將享有對日本99%出口產品的免關稅貿易。
“過去,英國還留在歐盟中時,由于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條件的存在,英國從經濟上來說是受益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指出,但現在看來,隨著“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加大,英國脫離之后,以前貿易自由便利化的條件都會不復存在,國內社會的福利水平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為了避免無協議脫歐后的沖擊,英國當然要尋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簽署貿易自由協議、建立自由貿易區等都是選項。
不過,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中談判總是曲折的,英國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就困難重重。10月20日,利茲·特拉斯宣布,英美啟動商品關稅第5輪談判。根據英國貿易部的說法,自此之后的兩周內,雙方將進行40場談判會議,而上輪談判則進行了29場。
即便談了又談,但在食品標準、英國醫療體系準入等方面,英美雙方仍然分歧不小。在反對派看來,美國將會利用該項協議,提出降低英國的食品標準,且得允許美國公司進入英國醫療體系。
40天倒計時
“英國‘脫歐’之后,損失不小,需要另辟蹊徑,跟日本、加拿大簽協議都是這個道理”,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坦言,不過,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還是歐盟。
的確,無論英國怎么拓寬朋友圈,與歐盟的貿易規模都是英國的重中之重。但如今,離最后的脫離期限只剩40天,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談判仍然沒有明朗的趨勢。
11月17日,約翰遜直言,仍不能確定是否可以與歐盟達成協議。在內閣會議上,約翰遜強調,他的立場沒有改變,他渴望與歐盟達成協議,但不能“以主權,以及我們的法律、邊界、金錢和漁業的控制權等核心原則為代價”。
令事態愈發嚴峻的是,就在“脫歐”后貿易協議談判陷入膠著之際,由于歐盟談判團隊一名成員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雙方19日暫停面對面對話,轉為遠程談判。
桑百川分析稱,一個月的時間還是非常緊張的,要想達成協議,需要歐盟和英國都各讓一步,這樣才會有希望。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英鎊的走勢還是股市的變化,都表明,在市場看來,“無協議脫歐”的風險在加大。
在徐洪才看來,雖然現在風險加大,但也不一定最后就會“無協議脫歐”,畢竟沖擊比較大,除了經濟上的沖擊,也有政治上的影響,最后關頭也可能會峰回路轉。
嚴陣以待的不只是唐寧街和布魯塞爾,“無協議脫歐”的利劍一直懸在利益相關方的頭上。愛爾蘭央行行長加布里埃爾·馬赫盧夫10月底曾預計,如果英國“無協議脫歐”,與英國北愛爾蘭地區同處愛爾蘭島的歐盟國家愛爾蘭恐成歐元區中承受負面影響最大的國家。
英國企業也逃不過。據英國央行稱,很多規模較小的英國企業似乎尚未準備好重新引入海關檢查,并且預計入境延期可能在明年前三個月導致英國GDP損失1%。如果英國和歐盟不能達成貿易協議,導致對商品征收新關稅,破壞可能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