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我國著手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以強化市場機制對減排的引導作用。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從2021年1月1日開始正式啟動,正式交易將于2021年6月上線,首批履約周期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標志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碳金融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一個分支領域,碳金融的使命在于充分發揮金融支持低碳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將碳排放的外部性通過要素配置和交易機制進行內部化,擺脫行政化、公益化的尷尬處境。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不止于綠色環境,其背后蘊含著人類社會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這對依附于實體經濟而存在的金融業來說也意味著一場漸進式的變革。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給碳金融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投資協會發布的《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的投資機遇》中提到,僅碳中和方面,以新技術新能源為代表的市場規模將達到近15萬億元,并將可撬動70萬億元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此外還將創造大量的新增就業機會,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另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預測,未來30年,我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僅能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元。
顯然,要實現這些投入,單靠政府資金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實體經濟的“血液”,如何推動金融業更好地支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變得十分迫切。在此背景下,需引導和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相關領域的投融資要實現市場主體的規模化和多元化。
一方面,碳金融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適應性。碳金融更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強調經濟活動、市場主體、投資項目和相關資產沿著清晰的路徑向低碳和零碳過渡。就此,金融機構可以探索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抵押貸款等各類環境權益的抵押。在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可以充分發揮好市場和價格的導向作用。
另一方面,碳金融市場必須有廣度,必須有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比如在綠色債務融資工具上,相關證券公司可以進行差異化資源安排,根據不同的地區實際打造不同的產品,豐富綠色債券的品種,擴大綠色債券的規模,將環境的權益進行質押,為企業提供擔保的征信。此外,建立碳金融的基礎框架也非常重要。如果基礎框架立不住,衍生的、更高級的功能便無法實現。
作為實現碳減排的重要市場機制,我國碳市場和碳金融發展備受關注。推動碳金融市場全面規范發展,既要夯實產業基礎和現貨市場,也要構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體系;既要有以科學為基礎的評價指標和績效考核,也要保持透明度,有規范、持續的信息披露,確保外部約束等。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上,未來應加快碳金融市場建設與產品服務創新。
關鍵詞: 健全政策框架 風險防控機制 碳金融市場建設 產品服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