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密切關注中國的金融開放,高度欣賞中方過去幾年采取的開放舉措。”瑞士聯邦駐華大使館公使、副館長沈鶴鳴(Thomas Stahli)非常看好中國的金融開放,并對瑞中在數字貨幣、銀行財務管理、保險和再保險等業務方面的合作躊躇滿志。
在日前閉幕的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金融專題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金融機構參展。近年來,中國持續大踏步推動金融開放,向全球金融機構分享中國金融市場的巨大蛋糕,吸引了不少外資來華掘“金”。
金融開放顯魅力
143家國內外重量級金融機構云集、59家外資金融機構亮相、200余位中外金融業大咖登場……在2021年服貿會上,金融專題展以“綠色北京、開放金融”為主題,吸引了法國興業銀行、三菱日聯、蒙特利爾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外資銀行參展,2021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中國國際金融科技論壇、中國信用論壇、中國資本市場投資峰會等活動精彩紛呈,專題展區首次設立的“國際金融中心聯合展區”更是吸引了全球15個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的36家代表機構參與,充分展示了中國金融開放的魅力。
“近年來,中國堅持自主有序地擴大金融業開放,力度大,覆蓋廣,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陳雨露表示,目前,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等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已完全取消,業務范圍大幅放寬;企業征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擴大,會計、稅收、交易等基礎配套的制度建設逐步與國際接軌;外資金融機構積極有序進入中國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充分顯示出中國金融市場的巨大“磁吸力”。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中國已批準外資在華設立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0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征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資者增持包括股票、債券、存貸款在內的境內人民幣資產共計1.27萬億元。
北京作為全國首個同時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城市,是金融業開放的新高地,在2021年服貿會上有著精彩表現。以順義為例,今年以來,已有20個重磅項目組團入駐該區,其中包括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保險資管公司、全國首家外商實際獨資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等項目。
開放競合加速迎變局
中國銀行首創“中銀全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交通銀行在結算、融資、擔保、資金交易等領域為跨境經營企業提供配套金融服務,工商銀行牽頭成立“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隨著中國在金融開放的路上越走越深,中外金融機構的競合正加速推動中國金融市場變遷,乃至金融市場格局變革。
“中國公募基金對外開放時間早,開放程度高,開放力度大。”匯添富基金董事長李文表示,金融開放有利于中國基金公司立足國情特色,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在學習中增信,在合作中共贏,在高水平開放中加快創新發展步伐。
展望未來,李文對中國金融市場有著更多期待:“中國應堅持更高水平雙向開放,引導更多長期資金拓展全球范圍投資標的,持續提升行業競爭力,并加強交流合作,切實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
面對中國金融開放帶來的新機遇,工商銀行正在積極主動籌謀。中國工商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張文武表示,工商銀行一方面持續深化國際金融合作機制,吸納66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家金融機構加入;另一方面于去年發起成立了中歐企業聯盟,聯合52家中歐知名企業打造國際化、商業化的中歐企業合作平臺。
在金融開放加速企業競合、數字化金融倒逼產業應變等背景下,金融安全產業也在加速崛起。北京金融安全產業園在2021年服貿會上展示的動畫、視頻、人屏互動等提升了眾多參觀者的體驗。該產業園占地300余畝,目前已形成金融科技、監管科技、智能風控、金融網絡安全、金融安全基礎設施等多個金融安全生態產業板塊。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的新局面,這對金融業的開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雨露表示,下一步,中國將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一手抓好金融業開放承諾的落實,一手加快完善各項制度安排,推動系統性制度性開放:一是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二是優化監管政策,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三是不斷提升開放條件下的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水平。
(記者 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