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公開的看法是,美國將從3月開始今年的第一次加息。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從當地時間1月24日開始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議,并于1月26日在華盛頓發表政策聲明。另外,本次會議不會公布季度經濟及利率預測。
此前接受美國彭博社咨詢與訪問的經濟學家中,預計美聯儲將在2022年加息三到四次的人大致各占一半,他們認為美聯儲已下定決心應對美國勞動力市場走強和近40年來最高的通脹率。
美國均富會計師事務所首席經濟學家戴安娜·斯旺克在一份調查報告中認為:“美聯儲對通脹的態度已從耐心轉變為恐慌,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聯儲首次顯現出被通脹所‘壓制’,而非‘先發制人’。”
他認為,目前的風險在于,美聯儲可能在抗擊通脹方面做得過于激進,并且對貨幣政策的收緊力度過大。
“在我們看來,3月加息幾乎已成定局,這將是美聯儲為控制通脹而采取的諸多緊縮性措施的第一步。到年中,我們預計FOMC將認識到,他們仍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才能最終實現2%的經濟增長目標。因此,今年有可能加息5次(每次上調25個基點)。”彭博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王安娜表示。
而隨著美聯儲加息消息的進一步被確認,其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影響也愈發引人關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央行未來的舉措也成為焦點。
如何應對美聯儲加息所帶來的影響,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一項重要任務。
1加息導致償還美元債務成本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此前表示,美國加息可能對背負高額美元債務的國家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美聯儲應該清楚地傳達其政策計劃,以防止出現意外,這“非常重要”。她認為,美國利率上升可能會提高各國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IMF向那些背負高額美元債務國家傳達的信息是:現在就行動起來,如果可以延長貸款期限,那就請趕快辦理。如果出現貨幣錯配,那么現在是解決它們的時候了。
格奧爾基耶娃補充說,她最擔心的是擁有高債務的低收入國家。并強調說,三分之二的國家現在要么處于“債務困境”,要么面臨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
IMF預計全球經濟將繼續復蘇,但強調經濟正在“失去一些動能”。因此,格奧爾基耶娃建議各國的政策制定者應該保持“政策靈活性”。
關于通脹,格奧爾基耶娃強調,這不是一個國家所特有的問題。在供應鏈中斷、食品價格飆升、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推動下,許多國家的物價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上漲:歐元區去年12月的通脹率達到5%的創紀錄高點,英國去年12月的通脹率達到30年來的最高水平。不過,美國CPI的漲幅達到40年來的最高水平。
自2021年5月以來,美國CPI同比漲幅已連續7個月超過5%。美國勞工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美國CPI同比上漲7%,創下1982年以來最大同比漲幅。美國富國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薩拉·豪斯認為,CPI連續上漲讓通脹形勢“出現了很難打破的慣性”,預計未來幾個月美國CPI同比增幅將保持在7%左右。
面對屢創新高的通貨膨脹,不少美聯儲官員和經濟學家呼吁加速縮減購債市場、收緊貨幣政策。2021年2月初,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曾撰文警告,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可能引發“一代人未曾見過的通脹壓力”,美國需快速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風險。美國財政部長耶倫2021年5月初也表示,美國可能需要加息以抑制大規模經濟刺激舉措可能導致的經濟過熱。
為了應對通脹高企給經濟復蘇帶來的負面影響,2021年12月15日,美聯儲宣布擴大資產購買縮減規模至逐月減少300億美元。按照這一速度,美聯儲將在今年3月中旬結束資產購買舉措。美聯儲決定更快“縮表”,相當于給美國經濟“松油門”,為下一步“踩剎車”即加息做準備。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數據顯示,目前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最早于今年3月首次加息,6月或7月啟動第二次加息,并在11月或12月完成第三次加息。
2亞洲多國央行暫按兵不動
對于美聯儲即將加息的舉措,亞洲多國央行暫時處于靜觀狀態,按兵不動。
日本央行1月18日在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后宣布,繼續保持當前貨幣政策寬松力度,維持利率水平不變;同時將其對2022財年(截至2023年3月)的物價上漲預期上調至1.1%。
日本央行當天發表的經濟與物價展望報告認為,日本服務業面臨的壓力、供給側受到的制約正在緩解,受外需帶動出口保持增長、寬松金融政策及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等因素的影響,日本經濟正在逐步恢復。日本央行將2021財年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由此前的3.4%下調至2.8%,與此同時,將2022財年日本經濟增長預期由2.9%上調至3.8%。預計2023財年日本經濟增幅為1.1%。
關于物價上漲形勢,日本央行認為,2021財年日本剔除生鮮食品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PI)將與上年度持平。而2022財年,隨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效應逐步轉嫁至消費者,以及日本手機通訊費下調對物價的影響逐漸淡出,物價漲幅預計將會逐步擴大。2022財年物價上漲將由此前預計的0.9%上調至1.1%,2023財年物價漲幅預計在1%左右。
鑒于2022財年和2023財年日本物價上漲預期都僅在1%左右水平,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日本央行完全沒有考慮加息及收緊寬松貨幣政策的問題,將繼續堅持2%的通脹目標,堅持當前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并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如有必要將毫不猶豫推出進一步的寬松措施。
而巴克萊銀行首席印度經濟學家巴約利亞在1月17日撰寫的報告中預測,馬來西亞和印尼央行在即將到來的議息會議上將維持利率不變,并在第一季度按兵不動。他表示,韓國央行和新加坡央行在亞洲經濟體中率先收緊了貨幣政策,但其他經濟體為了維護經濟復蘇,至少在第一季度傾向于按兵不動。根據英國路透社1月18日的報道,為促進經濟增長,印尼央行可能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才有加息的打算。
2021年12月,印尼央行曾表示,該國的相關政策若恢復正常化,不一定要跟隨美聯儲的腳步,在通脹大幅增長之前會將利率保持在低點。與目前通脹水平創下40年來新高的美國不同,這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的通脹仍然可控——在過去19個月內,一直低于印尼央行2%到4%的目標區間。
3新興經濟體需未雨綢繆
美聯儲釋放加快“關閘斷流”的信號,立即令全球金融市場承壓。2021年12月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紀要剛剛公布,全球主要股市便應聲下跌。公布的次日,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延續跌勢,歐洲三大股指全線下跌;亞太股市方面,東京股市明顯下跌,澳大利亞主要股指更是創下自2020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隨著美聯儲或提前加息,美元流動性收緊,2022年美元有望進一步升值,對全球資產價格、全球經濟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復蘇產生負面影響。
對此,IMF日前發表的文章稱,對于美國漸漸逼近的緊縮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經濟政策面臨更為復雜的挑戰,應提前做好政策應對,尤其是在調整貨幣政策的同時應結合財政政策來保障經濟的復蘇。
文章表示,一些新興市場已經開始調整貨幣政策,并準備縮減財政支持,以應對不斷上升的債務和通脹壓力。為了應對更為嚴格的融資條件,新興市場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應對措施。
在抑制通脹方面擁有政策空間的國家可以逐步收緊貨幣政策,而其他通脹壓力更大、金融機構更脆弱的國家則必須迅速、全面地采取行動。“無論是哪種情況,應對措施都應該包括讓貨幣貶值和提高基準利率。一旦面對外匯市場的無序狀況,擁有充足儲備的央行可以進行干預,前提是這種干預不能取代合理的宏觀經濟調整。”文章說。
盡管如此,這類行動可能會給新興市場帶來艱難的選擇,因為它們勢必在支持疲弱的國內經濟與維護價格和外部穩定之間進行權衡并做出選擇。同樣,將對企業的支持擴大到現有措施之外可能會增加信貸風險,并通過推遲確認損失來削弱金融機構的長期健康發展。而不實施這些措施又可能進一步收緊金融環境,削弱經濟復蘇的勢頭。
文章認為,為了更好地管理這些權衡措施,新興市場現在可以采取行動穩固政策框架并降低脆弱性。對于為抑制通脹壓力而實施緊縮政策的央行來說,清晰、一致地傳達政策計劃可以增強公眾對追求價格穩定必要性的理解。
文章稱,財政政策有助于增強抵御沖擊的能力。對中期財政戰略做出可信的承諾,將有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并在經濟低迷時期重獲財政支持的空間。這種戰略可以包括宣布一項全面計劃,逐步增加稅收,以及提高支出效率等等。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