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驚蟄剛過,五邑大地上處處搶農時、忙備耕。江門都斛鎮的大耕戶李勝業每日奔走在田間地頭,育秧、犁田、平整、插秧……今年有了各式現代農機裝備作“幫手”,以及下沉到村一級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作后備,他計劃種植水稻1300多畝,比去年增加300畝。
科技賦能之下,江門今年的糧食生產目標繼續“加碼”,播種面積為279.76萬畝、產量為98.76萬噸,其中春種農作物播種面積約為210萬畝。作為農業大市、粵港澳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江門2021年實現“以粵港澳大灣區1/6的土地生產大灣區1/3的糧食”,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三連增”,為我省糧食的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機器換人”備春耕
一聲令下,多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在空中實施播種和精量施藥飛行作業;10臺插秧機一字排開,插下一株株整齊、端直的秧苗……今年的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會上,拖拉機、旋耕機、水稻直播機等機械“各顯神通”,為春耕備耕增添“科技范”。
今年,江門的春耕生產預計投入農機總動力49萬千瓦,投入拖拉機14874臺、水稻插秧機3234臺、農用無人機466臺。目前,江門主要農作物綜合化機械水平達到67%,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1%,其中機耕率99%、機播率72%、機收率98%,農機化發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記者了解到,江門正在探索發展農用無人機、智能農機等農業機械產業,謀劃創建符合江門乃至廣東本地特色智能智慧農業機械產業園,加快“機器換人”步伐,使農業機械化裝備朝著節能生態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農業機械化高水平發展的背后是江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目前,江門共建成高標準農田207.67萬畝,在建高標準農田面積8.62萬畝,計劃今年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8萬畝,為全市糧食生產實現面積產量雙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數字農業”省人力
“空氣溫度22度,濕度82%,二化螟0,稻飛虱0,大螟0……”在素有“廣東第一田”之稱的臺山市中國農業公園里,精準實現“蟲臉識別”的農作物病蟲測報智慧農業平臺正在實時監測病蟲害,讓一個人管千畝田變成現實。
江門天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堯東介紹,上述系統可實現全天候無人值守連續作業,讓農戶省錢省心又省力。目前,該公司的“數字化”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已經推廣覆蓋四個村鎮共12萬畝水稻田。
數字農業之下,是“耕、種、管、收”一站式發展的全程托管服務,也是糧食生產高效高質的內在需求。當下,江門正以農業生產托管為抓手,聚焦水稻生產主導產業探索構建了“縣級服務運營中心+鎮級農業生產服務中心+村級托管員”三級協辦體系,高效完成省生產托管項目作業面積4906公頃,惠及農戶3000多戶。
南方日報記者 黃燁倩
關鍵詞: 糧食播種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