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有花,秋冬有果,四季有景,群眾有益。
4月19日上午,記者跟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大型全媒體集中采訪團來到隴南市康縣長壩鎮,感受鄉村旅游帶來的喜人變化。
穿梭在康北茶馬古道沿線的福壩村,這里古樸靜美,民風淳樸?;彝?、土墻、石板路……處處透著人文底蘊,彰顯著鄉土氣息。
福壩村黨支部書記權連華介紹說,2014年以前,福壩村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居環境“臟亂差”,是當地出名的“爛泥村”。
近年來,福壩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深度融合,全面實施人畜飲水、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徹底改善了人居環境,建成了“基礎設施好、生活環境好、保障服務好”的新型美麗鄉村,昔日的“爛泥村”成了鄉村旅游點。
“環境美了,游客來了,村民的日子也好了。”權連華說。
2020年,隨著“一帶一路”美麗鄉村會址落地康縣,福壩村做為主場館的后院,按照“國際范、甘肅味、鄉土情”的建設思路,村里挖掘鄉土文化,突出“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建成了集“康養休閑、旅游觀光、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多元富民產業示范型美麗鄉村,走上了“業興人和、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當年榮獲“全國休閑農業示范村”。
“近兩年來,我們挖掘鄉土文化,風土人情,加強鄉村原貌和古民居、古坊的保護,復原當年的知青大院、酒坊、豆腐坊等場所,找回了村子的‘土味’。”
提及“全國休閑農業示范村”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權連華說,“村集體利用村民舊房,打造了特色民宿、咖啡館、電商超市,‘土洋結合’讓村子不僅有了小資情調,更多的是‘品味’。”
盤活了鄉村的“沉睡資產”,福壩村村民逐漸在家門口當起了“小老板”,賣雜糧面、罐罐茶茶、馓飯、現磨咖啡……“五一”至“十一”假期期間,戶日均收入達1000余元,村民依托當地資源吃上了“旅游飯”。
福壩村在注重外觀建設的同時,同步發展核桃、香菇、花椒、中藥材、蜂蜜、豬、雞等多元富民產業,讓村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村民的精氣神也足了。
駐村干部馮彩霞說,為了讓更多村民走上產業發展的“富路子”,近幾年,福壩村按照“全域旅游、川壩蔬菜、半山林果、高山藥材”的產業發展方向,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成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園,著重解決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渠道等農特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目前,該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1家、龍頭企業3家,解決就業78人,帶動周邊1600戶農戶從事中藥材種植,幫助農戶銷售中藥材3600萬元,戶均增收2萬余元,實現了鄉村美、農民富、產業旺的完美升級轉變。
在康縣,像福壩村一樣的美麗鄉村還有很多。
“現在的福壩村既有風景又有風情,還有富民產業,是一個‘升級版’的美麗鄉村。” 馮彩霞自豪地說。
(記者 何香利)
關鍵詞: 鄉土文化 爛泥村旅游點 鄉村旅游 人居環境 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