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崆峒山下,滔滔涇水河畔,山靈水秀的隴右名郡——平涼,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
2021年,平涼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53.97億元,同比增長7.8%,比“十三五”平均增速高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6.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4%、10.7%。
五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形勢、競相發展的激烈態勢,平涼市委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全力以赴打贏三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均取得了顯著成就。
黨建引領 筑牢發展基石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平涼市委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堅持政治把舵、組織夯基、創新增效、隊伍保障,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為把黨建責任落實好,平涼市委每年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示范,市委常委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研,建立并落實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五個一”責任清單制度,壓緊壓實了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
圍繞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平涼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促全面規范、以“四抓兩整治”促全面提升。在農村,全面推行“四鏈”建設。在城市,推行“一核多元”引領基層治理模式。在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兩新”組織中,分別推行“6+X”“雙培雙促”“雙融入”和“三崗聯創”模式,分類施策推進各領域黨組織全面達標創先。
高素質的黨員干部和人才隊伍是黨的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
平涼樹立注重實干實效的鮮明用人導向,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奮力擔當平涼高質量發展新使命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暢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有關干部交流渠道的通知》等制度文件,提拔任用在一線工作中敢擔當善作為、實績突出的優秀干部。組織推進鄉村振興“五個一批”人才計劃,面向社會引進各類急需緊缺人才1216名,簽約引進教育、衛生、農林等領域專業人才2406名……人才保障支撐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
今年以來,平涼市全面推進紅色領航產業鏈黨建聯盟建設,以全市九大重點產業鏈為抓手,以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根本,充分發揮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作用,把黨的建設全面融入產業發展,實現黨建工作與產業鏈發展互促共建、融合發展。
轉型升級 促高質量發展
初夏的平涼,到處煥發著勃勃生機和活力。在各重大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車輛穿梭,高質量發展的熱潮處處涌動。
五年來,平涼市全面落實省委各項決策部署,緊扣“三新一高”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擔當作為,狠抓工作落實,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圍繞建設隴東能源基地和國家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的目標定位,平涼市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積極推進“雙千億”煤電化冶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培育形成以煤電化產業為引領,智能光電、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裝備制造、戰略新興產業梯次跟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平涼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建成高新技術企業3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國地聯合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技術創新項目37項,研發新產品70項,取得省級新產品及科技成果9項,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未來五年,平涼市將圍繞煤炭分質轉化利用、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中醫中藥、綠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養、生態環保9大重點產業部署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工作,平涼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總鏈長,相關市級干部擔任重點產業鏈鏈長,逐產業鏈繪制圖譜,制定責任、任務、政策三張清單,建立“財政+”產業鏈發展基金和重點項目庫,扶持培育鏈主企業,推動上中下游一體發展,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加快構建“一縣一業”現代產業體系。
為民利民 增進民生福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五年來,平涼市委市政府積極措辦民生實事、好事,交出了一份溫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交通發展進入了平涼史上重大項目最多、建設里程最長、投資規模最大的時期,境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對外快速通道基本打通,全市1472個建制村全部實現了“兩通”目標;
通過資源整合、優化布局,盤活存量、擴大增量,五年來,平涼中心城區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1所、基礎教育學校5所、公辦幼兒園11所,改擴建基礎教育學校3所,實施“全面改薄”等各類教育項目1541個,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真正實現“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環境在校園”;
針對群眾反映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平涼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分級診療,被國家列為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報試點市,全面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市、縣區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改革后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下降至34.32%;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積極就業政策,通過舉辦創業大賽、創業成果展示推介會、大型人才招聘會,使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得到充分保障,實現了就業形勢逆勢上揚。全市城鎮從業人員達到35.9萬人,較2016年底增長38.6%;城鎮新增就業16.8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年底的1.4倍;
全面保障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連續五年提高保障標準。共納入低保范圍59653戶16.3萬人,納入特困供養范圍7109戶7517人,開展臨時救助69.7萬人次。2020年財政用于民生支出203.8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84.1%,是2016年的1.64倍。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1年10月,平涼召開了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動啟動大會,按下城市發展“快進鍵”,市委、市政府決定全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作為謀新篇開新局的總抓手,全面提升各項工作水平。
全市上下緊緊圍繞“九大建設任務”和“十大行動”,聚焦問題精準發力,不斷掀起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平涼在行動”的工作熱潮。
生態優先 鋪展美麗畫卷
五月的平涼水綠相映,清新疏朗,一幅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正在平涼大地徐徐展開。
美景的背后,是平涼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懈努力。
平涼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國之大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成果進一步鞏固。
2017年以來,平涼市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啟動實施了城區增綠添景、面山生態屏障、林果產業發展、綠色廊道建設、美麗鄉村綠化、生態文化建設“六大工程”,每年造林綠化50萬畝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33.1%提高到如今的33.98%,“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一綠色愿景在平涼大地隨處可見。
2021年11月18日,50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項目在華亭開工。“我們把甲醇廠外排的低甲尾氣進行提純,生產出二氧化碳產品。”項目建設方華亭九星碳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小坤介紹,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利用低甲尾氣57.6萬噸,制取工業級液體二氧化碳50萬噸,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近年來,平涼市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基本建成,36個重點鄉鎮污水處理、所有鄉鎮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全覆蓋,涇河葫蘆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
2021年9月,平涼市成立西北首個“碳服務營業廳”,完成全省首筆國際綠色碳交易,全市污染源普查和排污許可工作得到國家生態環境部表彰。
平涼中心城區先后關停拆除分散燃煤供暖鍋爐291臺1546蒸噸,實現了供熱覆蓋范圍內分散燃煤供暖鍋爐“全清零”。持續開展工業、揚塵、機動車和生活面源污染治理。2020年,平涼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4天,比2015年增加39天,六項主要指標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質量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結合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平涼市精心培育發展清潔能源、文化旅游、循環農業、數據信息等十大生態產業,搭建形成了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生態產業占比不斷提升。
新目標開啟新征程,新使命呼喚新擔當。站在新的起點上,平涼市結合自身實際,聚焦“強工業、強縣域”,以打造“九大重點產業鏈”為主攻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有力支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記者 田麗媛)
關鍵詞: 黨建引領筑牢發展基石 平涼市推進高質量發展 西出長安第一城 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