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第二十八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雙碳”目標下綠色能源與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在蘭州開幕。論壇旨在為甘肅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發展崛起、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甘肅如何搶抓“雙碳”政策機遇,發揮清潔能源、綠色資源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切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展開研討,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各自的專業見解。
能源結構向清潔化演變
“全球能源進入新一輪變革時期,對我國能源發展是重大戰略機遇,我國也最有可能以能源革命成為全球新文明模式——生態文明的引領者。”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副司長梁志鵬指出。
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約占全部裝機的44.8%。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突破3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達到2639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一。
“核電和平利用、新能源快速發展為標志的第四次能源革命,正在推動能源結構向能源清潔化演變。”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總規劃師張益國說,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能源低碳轉型的主導方向。
甘肅是國家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和陸上能源輸送大通道,也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能源資源、區位優勢顯著,特別是風光資源豐富,具備基地化、規模化、一體化開發的優越條件。
張益國介紹,全國風能技術開發量99億千瓦,甘肅省5.6億千瓦,全國排名第四;光伏發電技術開發量1287億千瓦,甘肅省95億千瓦,全國排名第五。建議甘肅加快新能源替代工程,盡早實現新能源主體地位。甘肅清潔能源應堅持大市場、大流通、大循環,全面提升能源生產、儲備、運輸能力,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綜合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和戰略通道。
推動新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甘肅從規劃、并網、消納全環節協同發力,全力推動新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新能源利用率由2016年的60.3%提升至2021年的96.83%,增幅位居全國第一位。
在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基礎上,甘肅不斷擴大電力及成品油外送外輸規模,能源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今年1至5月,甘肅新能源發電量達到20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84%,外送電量中新能源占比超過50%。
“建議做到電力系統從規劃、建設、運營‘全省一盤棋’”,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徐東杰表示,甘肅要統籌協調新能源開發利用,著力提升存量外送通道、增量外送通道配套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強化主網架優化建設,超前謀劃開辟新的輸電走廊,鼓勵引導新能源基地創新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分布式新能源,推進甘肅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在促進新能源消納、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方面,張益國建議省內傳統用能企業就地消納,工業園區、大型生產企業和大數據中心新能源電力專線供電,加快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建設甘肅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探索發展電解水制氫等新興產業。同時,加快隴電入魯、隴電入浙、隴電入滬等隴電外送通道建設,建設甘青斷面武勝—郭隆750千伏第三回線路工程、甘肅慶北—陜西夏州750千伏雙回線路工程省際斷面聯絡線,強化省內750千伏電網網架。
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近年來,甘肅省牢牢把握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的著力方向,聚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支撐產業和清潔能源應用產業,加快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走出一條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支撐甘肅未來發展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截至目前,甘肅新能源裝機達到3200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48.7%,已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發電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位居全國前列,新能源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牽引和支柱。
“新能源優勢帶來高載能產業集聚,甘肅在全國經濟發展的角色將被重新定義。”甘肅省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郭軍洋認為,甘肅作為生態屏障、能源基地、戰略通道、開放樞紐的特殊功能定位越來越凸顯,擁有的資源稟賦優勢、工業基礎優勢、地理區位優勢越來越凸顯。依托土地和資源優勢,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發展空間巨大。
郭軍洋建議,甘肅應堅持長遠目標和現實條件相結合,以能源調整減碳、產業優化降碳、管理能力控碳、生態系統固碳、關鍵技術負碳、生活方式零碳為重點,整合要素資源。從供給側、消費側、保障側三端發力,一體化系統降碳,做出特色亮點,實現可持續發展。
“甘肅應在現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治理體系,并不斷強化產業深度與強度。”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碳中和首席分析師顧青說。
顧青建議,甘肅在探索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坐中四連”的地理優勢以及風光資源豐富的特性,在現有電力現貨交易市場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綠電”市場化探索,為碳排放雙控打造良好的治理環境。重點風光項目投產已經使甘肅新能源產業鏈具備一定的規模效應,在此基礎上建議繼續推進新能源領域中的產學研合作,建立一批國家級新能源技術實驗室。
(記者 燕春麗)
關鍵詞: 綠色能源與產業創新 生態文明建設 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十八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 能源結構 綠色低碳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