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通知,要求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等。
近年來,未成年人沉迷網游已經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社會性問題,但無論是從源頭上控制,還在對未成年人的引導教育上,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對于未成年人玩網絡游戲,并非說一定不行,而是要控制在合理的、健康的范圍內。因為未成年人心智不夠成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自律意識,他們很容易受到網絡游戲的吸引,進而沉溺其中。這其中,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為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企業,扮演的角色和造成的影響是極為關鍵的。
此次,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的有關通知,正好是在這些源頭上的游戲企業筑起了一道壩, 讓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未成年用戶受到硬約束,不失為有效之策。
其實早在2019年11月,國務院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文件中有一條就明確指出,要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絡游戲上網運營數量,有關部門應嚴格執行,發揮監管作用,凈化網絡游戲空間,認真落實“網絡保護”專章,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全方位保護。
限制未成年人網游時間,只是邁出了網絡保護的第一步。但真正要解決未成年人網游沉迷問題,需要家庭、學校、企業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形成治理合力。
從以往的網癮少年案例來看,發生網癮少年的家庭往往是在三四線城市,甚至很多還是單親家庭或者留守兒童。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導致極少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也沒有太多的經濟實力滿足孩子一些業余愛好。而網游的出現,剛好填補了這些孩子的精神空虛,時間一久往往容易成癮。
因此,家庭應該作為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游的“第一道防線”,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并積極地引導其參加各種體育運動,讓其業余生活更加豐富;而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要讓學生認識到網游的危害,培養他們正確的生活價值觀;相關游戲企業則要在技術上查漏補缺,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只有多方把勁往一處使,才能共同守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限制未成年人網游時間,只是邁出了網絡保護的第一步。但真正要解決未成年人網游沉迷問題,需要家庭、學校、企業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形成治理合力。
(胡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