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焦家遺址亮相國博 5000年前“山東大漢”身高近2米!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7月10日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一個5000年前、身高足有2米的“山東大漢”也出現在展廳內,和其他230余件文物展品一起,揭開了山東濟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面紗。
本次展覽是國博全國考古發現成果系列展之一,展品絕大部分來自獲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的山東焦家遺址,分為橫空出世、王者之城、禮制先河、工藝流變四個部分。
其中,被譽為5000年前“山東大漢”的部族首領大墓M184,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大墓。墓主人身軀和隨葬的禮器全部經過復原,采用等比例原狀陳列的方式,展示當時的禮儀形式。男性墓主身高經實測近2米,墓口長近4米,寬2.1米。一棺一槨,內外相套,棺槨之間和人身上放置近20件陶器、玉器隨葬品。其中1件玉鉞長達18厘米,表面有大片的朱砂痕跡,是焦家遺址目前所見最大的玉鉞,成為當之無愧的“玉鉞之王”。
高個子在焦家遺址大墓中尤其多,類似“山東大漢”M184的大墓還有幾處。一直以來,每當提起山東人,很多人會聯想到“人高馬大”“山東大漢”這樣的字眼,但是很難想到,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山東人身高就已如此“偉岸”。
專家推斷,可能因為這時期農耕時代,廣泛種植谷物和飼養家畜,食物來源更加豐富和穩定,營養充足導致身體素質也有所提高。而且這些墓主人生前在部落中等級均比較高,占有的物質資源就更豐富,吃的食物又多又好,有這樣的營養供應,難怪身高會如此出眾。也有專家認為可能與地域分布有密切的關系。
提起遠古時期人類,以往大多認為當時人們因生活艱辛和環境惡劣,所以身軀矮,體質弱。焦家遺址的發現顛覆了這種慣識,讓我們從全新視角重新認識古代人類體質發展狀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這樣的身材,著實引發了我們諸多想象,也成為耐人尋味的歷史之謎。
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焦家遺址地處黃河下游,居于文明起源核心地域之中,對它的深入發掘和研究必將有助于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形成與發展特征。
山東焦家遺址以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而著稱,不但有夯土城墻、護城壕溝、大型聚落居址等設施,更有大批高等級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白陶和彩陶高端產品,在埋葬制度上形成了十分穩定的禮儀制度和文明化標志。
這些與早期禮儀制度相關的遺存證據不但在山東地區,而且在全國范圍內也是最豐富的,為深入研究中國早期社會的禮儀、宗教、思想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因此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社會的廣泛關注。山東傳統上被中原地區稱為東方,“禮出東方”的展覽名稱即來源于此。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計劃開放至2018年9月9日,展期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