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影視市場,論最熱鬧的領域之一,微短劇必須有一個席位。
短短一年,微短劇從出圈、上線備案數量,話題度、社會關注度等各個方面,讓大家注意到了它,各方專家學者在論壇上也紛紛肯定著微短劇的發展。
這樣的熱鬧,也讓不少人躍躍欲試,特別是當50萬就能拍一部微短劇,各大平臺、影視公司都在渴求這塊內容,這樣的消息一直此起彼伏地出現時,很難有人不被誘惑。大家都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其中不乏很多從未踏入過這條河的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與火熱相對的是,一批人在嘗試過后表示,這條河的深淺只有踏入進去才知道,門檻看似低的微短劇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野蠻生長的微短劇,想省錢很容易,想賺錢卻不簡單。
省錢,很容易
最近,編劇楠楠(化名)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叫“套拍”,因為。公司接了幾個微短劇項目,由于之前她和同事們寫的都是長劇,現在大家每天必須狂補這一“新鮮物種”,如何寫,如何省錢,各種研究,套拍是他們發現做微短劇很“省錢”、很有趣的方式之一。
過去大家熟知的是電影電視套拍,利用相同的資源在拍攝電影時拍電視劇,或者在拍攝電視劇時拍電影。這類套拍內容,一般人物、故事、場景相同,比如電視劇《耳光響亮》與電影《姐姐詞典》,這是由蔣勤勤主演、在2004年播出的作品。
但放到微短劇上,套拍一詞的含義發生了些改變。“拍一個大的網劇,這個景用完了在拆之前拍幾個短劇,把后邊的門挪到前邊來,這個景稍微一變,就可以了。”楠楠發現很多微短劇的景和大劇都似曾相識,“一般都是套拍。”她說。
微短劇在成熟的制作方手里誕生速度很快,可以批量生產,楠楠形容,就跟套一個模子似的。不過這種套拍大部分都是同一家公司的項目,或者是經常合作的公司,錢都是明著開,屬于正規合法。除非是制片賺外快,畢竟塞紅包蹲大劇劇組拍攝的事情也有發生。
微短劇會在方方面面省錢。一位制片人透露,他們在劇本階段就控制成本,比如演員人數、場景數量、拍攝周期等,每一項都嚴格把關。
“這玩意本身講究的就是短平快,投資成本小,回報也要求快,內容緊跟話題,這么說吧,拿拍攝來講,微短劇的拍攝時間一般只會壓縮,不會延長。而一般一部24集的微短劇劇集,拍攝周期是2~3周。”楠楠表示。
如果沒拍好或者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拍攝團隊,也不用過分擔心,找到一個好的后期就可以補救,楠楠甚至認為,微短劇的后期比拍攝更為重要。這似乎和微綜藝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骨朵《窮則生變,微綜扛起市場轉型》 一文中,綜藝制作人們就一致認為“一檔綜藝錄得再爛、劇本再差,后期公司靠譜內容就能達到及格線,低成本更能發揮后期優勢。”
至于演員部分就更省錢了,“一部微短劇打包價三五萬就能談下來,還是主演,這些演員大部分都不紅,所以片酬沒多少,能用網紅都是有錢的劇組。”楠楠表示,微短劇的成本最低可以是幾十萬,需要造景的也就200萬。大家有個一百萬也可以自己玩起來,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在她看來都很合理。
掙錢,想太多
不過玩歸玩,玩得好不好就另說了。
“很多微短劇就是劍走偏鋒,內容得足夠新穎才行,微短劇劇本不好寫。”這是楠楠的親身體會,前陣子她們寫的一個微短劇劇本便中途夭折了,最終只拿到了預付款的10%。這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楠楠一個人身上。
“微短劇劇本一般有兩種結算模式,一種是分四階段付款,預付30%,全部劇本完成初稿40%,全部寫完審核后20%,準備開機10%,絕大多數微短劇都遵循著這樣的付款方式;一種是付款階段多的,預付10%,然后寫一點,給一點。”費勁寫了好幾個月,改了無數版,全款卻拿不到,到手只有這么點錢,楠楠覺得實在少得可憐。
“套拍”的連鎖反應也讓很多編劇怨聲載道,“基本都有一個套的差不多的投資公司,劇本的修改幾乎是為投資人的想法主導,但他們多半是圈外人,最后就導致劇本四六不像,項目夭折。”
看上去,微短劇是一片藍海,省錢低門檻,實則競爭激烈,很多人都想插一腳。
《念念無明》《虛顏》《千金丫環》.......從年初至年末,一批微短劇作品出圈,曾慶杰、李宏宇等導演,趙林、小吉祥天等編劇,以及無糖、兔猻、古麥嘉禾等制作公司,這些正躋身成為微短劇市場的頭部力量,而他們也拉高了微短劇的門檻,甚至很多人覺得,如果現在還有新手想入局微短劇,有些太晚了。
一位深耕微短劇,且有不少代表作的制片人向骨朵透露,他們微短劇的成本為2.5萬一分鐘到5萬一分鐘不等,總成本在300萬到600萬不等。而《念念無明》的成本也在300萬到500萬間,這樣的投入已經將很多微短劇甩在了后面。
他們也不會在拍攝上過分追求省錢,主要是依照劇本和制作便利來考慮,至于微短劇能否在場景租賃上砍掉一大筆費用,他的體會是,不管是大劇的景還是影視城的景,都需要跟場景所有權方商量。不過他也不否認,如果私人關系好,當然能減免下來或者減少這部分錢。
對于用剪輯填補微短劇在拍攝上的不足,他更是不贊同這一說法。“任何影視作品里,剪輯環節本身是一樣重要的。后期制作階段發現拍攝素材不行或者有重大失誤,那么剪輯階段創作者用打破原先劇本的方式去尋找講好故事的新方式,這是所有影視劇的常規解決方式。但是必須注意,后期剪輯不是救急的。”
有人可以只花50萬拍一部微短劇,但也擋不住有人拿上百萬來做一部作品,而毋庸置疑的是,那些能夠出圈的微短劇,往往都是一些能夠媲美長劇的作品,并在播放過程中,得到了低成本微短劇也能媲美長劇的好評。
合作,看想要什么?
微短劇的繁榮離不開平臺的支持,現在愛優騰芒,B站抖音快手都在爭奪這塊市場,各種扶持合作計劃一個接一個出現,五花八門。
最開始網劇分賬出來,各大制作公司還會研究各家平臺的分賬規則,分析哪種能拿到更多的錢,后來隨著分賬規則更新頻率越來越快,大家也變得麻木了。即便是年中,面對愛奇藝將甜寵賽道完全交給分賬這一舉措,很多制作方依然沒有提起勁,“有變化,但和原來差別不大。”
此刻,平臺不斷發布各種“利好”模式,試圖吸引創作者走分賬這條路。而相比于長劇的大投入,低成本的微短劇似乎更容易被號召起來,但事實卻沒有那么容易。
“劇本都出了一版,已經拿去和平臺過了,但后來沒談攏。”可可有一個微短劇項目夭折,不是劇本不好,而是平臺希望走分賬,但影視公司想談定制,雙方就掰了。“做分賬自己擔的風險很大,說白了就是拿自己的錢在賭。”他覺得。
2021年分賬榜前列,也為冒險類網絡電影樹立了行業標桿。
在交流中,可可和楠楠都認為,各大平臺規則大同小異,要么純分賬,要么保底+分賬,即便說是升級,但同之前差不了太多。“很多平臺說自己是播后定級,可我們拿著成片去,也是要劃分ABC級的,像現在我們寫的就必須要達到b或b+。劇本大綱,人物小傳,每一集的故事梗概,這些東西都要先拿給平臺過一遍。”
“如果有本子就拿著給各大平臺看一圈,誰相中了就和誰合作唄。”提到如何選擇合作平臺,可可顯得十分隨意,不會太在乎各家的分賬規則。
楠楠甚至想回歸原有的方式,自己在抖音或者小紅書上養一個劇情號。這樣一切都可以自己做主,而且一旦做出來,后期的粉絲和廣告植入都是自己的。不過她也清楚,現在的劇情號變現很困難,必須好好規劃,不然粉絲基礎很難搭起來,時間線也拉得比較長,想要賺錢需要一定的耐心。
而對于很多有著影視基因的制作公司來說,他們還是會偏向和平臺合作。“無論是想深耕微短劇這塊市場,還是想多給公司找一些活路,和平臺合作走定制或者分賬更實際些,畢竟上線速度更快,而且也熟悉這種和平臺合作的方式,想要實現短期盈利的可能性會更大些。”
【創意征集令】誰說電視只能“看”?萬萬沒想到智能電視還能這么玩——創意征集大賽!火熱進行中,打開創意腦洞!獲取豐厚獎金!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