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銀行業發展迅速,對內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后,我國銀行業形成了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類型公平競爭、風險可控的新體系。對外開放,在“走出去”的四十年,中資銀行已在境外設立超過200余家一級分支機構,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13個。
多元
從“大一統”到4549家銀行業法人
1979年之前,中國人民銀行既發行鈔票,還經營銀行業務。改革開放后,人民銀行“大一統”的機制體制被打破。1979年,農行、中行、建行獨立發展,1984年工行成立。此后,交通銀行、招商、興業、廣發、光大、華夏、浦發等股份制銀行相繼組建,銀行業開始探索多元化發展。
199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把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業向商業化發展。
1994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先后成立。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將四大銀行定位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999年,為化解國有銀行資本金不足和不良貸款問題,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成立。
2004年,根據國務院要求,四大行完善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先后完成上市。
在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看來,中國銀行業從“大一統”格局起步,先后經歷專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等重大轉型變革,形成了以央行為核心,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公平競爭、健康發展的新體系。
據原銀監會今年2月披露的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17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共4549家,即原銀監會批準持牌經營的總行級機構有4549家。
1978年中國國家銀行的全部資產為1850億元。到了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萬億元。
今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了“2018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其中,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位居榜單前四位;全球銀行1000強前50榜單中,12家中國地區的銀行入榜,在前50榜單中占比24%。
開放
在境外設立超過200家一級分支機構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門的開啟,銀行業在“走出去”和“引進來”中發展迅速。據原銀監會2017年年初發布的數據,中資銀行已在境外設立超過200家一級分支機構。其中,有9家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26個國家設立了62家一級分支機構。投資并購方面,建行收購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中行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國家開發銀行收購英國巴克萊銀行部分股權、工行相繼收購印尼哈里姆銀行和中國澳門誠興銀行以及南非標準銀行部分股權等事件影響深遠。
“走出去”的同時,中國銀行業也在不斷“引進來”。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13個,分布在70個城市。同期,外資銀行在國內資產總額3.24萬億元,比2001年增加10多倍,占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1.3%,外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17.83%。
進入新時期,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透露,中國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等。今年4月的亞洲博鰲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宣布了12條金融業開放的措施。
從宏觀層面看,金融開放會表現出化壓力為動力的效果,目前中國金融業抗擊能力較之前好很多。不過,金融開放可能會對小型金融機構帶來一定影響。“小型金融機構可以尋求新的渠道,以銀行為例,可以瞄準小微企業、地區城市來化解一線城市的不利影響。”北大國發院副院長于淼杰此前向新京報記者表示。
監管
監管體系和政策不斷完善
伴隨著中國銀行業的飛速發展,銀行業的監管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
在學者李虹含看來,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呈漸進式發展。1978年至1992年,金融監管主要采取行政監管,專業性的監管手段相對較弱。1982年至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金融監管職責開始專門化,中央銀行金融監管模式開始確立。但是,這一階段央行主要是依托于行政體制和權力對金融機構實施監管。不過,1998年證監會和保監會相繼從央行分離,2003年銀監會掛牌成立,這標志著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正式形成,同時銀行業監管向機構監管、審慎監管、法治監管邁進。
2006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通過,初步完成了監管法規體系構建、監管流程重構、監管信息系統建設。2015年,《存款保險條例》頒布實施,推動巴塞爾協議在中國應用,推動金融機構提高透明度。
近年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管體系和政策不斷完善、更新。2017年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2018年3月將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新的“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格局形成。
一面在頂層設計上完善監管體系,彌補監管短板,另一面致力于治亂象、防風險。2017年4月初,銀監會印發《關于切實彌補監管短板 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主動披露彌補監管制度短板的26個項目。
2018年年初,銀保監會發布《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意見》和《2018年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要點》,明確了8個重點整治方面,給出22條工作要點。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推進,包括中國銀行業在內的金融監管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隨著金融的開放,會出現跨市場、跨地域、跨國界的資本流動,而且會產生很多的金融創新。提高金融的開放水平,必須要提高金融的監管能力。”央行行長易綱此前表示。
案例
中國銀行“走出去”服務53國和地區
中國銀行長期經營外匯業務,多年發展使其成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1912年至1949年,中國銀行先后行使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國際貿易專業銀行職能;1949年以后,中國銀行長期作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統一經營管理國家外匯,開展國際貿易結算、僑匯和其他非貿易外匯業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利用外資的主渠道。此后歷經股改、上市,2011年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成為第一個入選的中資銀行。
中國銀行的“走出去”之路是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代表。1929年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成立,是中國銀行在香港地區之外設立的第一家海外分行。在海外經營近90年之后,截至2017年末,該行共擁有545家海外分支機構,橫跨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
2017年年末,該行海外商業銀行客戶存款、貸款總額分別折合4267.60億美元、3512.89億美元;2017年實現利潤總額84.68億美元,對集團利潤的貢獻度為25.61%,經營規模、盈利能力和海外業務占比繼續保持國內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