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鋰電池板塊成為了一季度業績暴雷的高發區。多家鋰電龍頭一季度盈利下挫,因受到上游鋰價非理性下跌的牽連,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價格也持續回落,再加上中游電池生產廠商的雙重“夾逼”,正極材料生產商在行業景氣向下時所承受的壓力,或許是最高的。
以德方納米為例,一季度營收49.45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同比增長46.6%,歸母凈虧損7.17億,同比下降194.2%,一季度毛利率近零,同比下降逾34個百分點,歸母凈虧損率則為14.5%。創下其上市以來的最差記錄。
而另一行業內領先的原材料一體化布局的正極材料生產商萬潤新能則顯得抗壓能力更強。
(相關資料圖)
據業績公告所示,萬潤新能在2023年第一季度錄得營業收入30.98億元,同比增長101.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3378.6萬元,同比下降114.5%;歸母凈虧損率僅1.1%,一季度毛利率約12.1%,與往年同期數據相比,變化幅度控制在13個百分點之內。
為什么在同一賽道及行業共同變化的大背景下,萬潤新能的業績表現和基本面堅韌性會比德方納米要好?
筆者認為,答案或許能在上個月投資者關系平臺上,公司董秘回復投資者關心的問題中可找到。
當投資者問及:“目前各項原料價格下降過程中,公司是先有訂單再采購原料生產,還是生產了成品等訂單呢?原料成本下降,單噸磷酸鐵鋰的凈利率是提升了還是下降了?”
萬潤新能董秘是這樣回復,“公司采取以銷量定產量、以產量定采購的采購模式,根據需求總數量與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
筆者認為,首先基于這一經營模式,萬潤新能同時深度綁定了兩大頭部電池廠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并跟隨后兩者的長期計劃進行產能規劃和擴張。
而熟悉行業發展規律的投資者或許會了解到,類似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樣規模的產業龍頭,都會培養“二供”甚至“三供”來解決關鍵生產原材料的供應問題。據此可知,雖作為后進者但卻受到兩大頭部“扶持”的萬潤新能,其未來發展的確定性和穩健性,或會比正極材料龍頭的德方納米、湖南裕能要高上不少,特別在行業供需格局變向和行業內卷加劇之時。眼下,一供二供之間的“一降一升”相對變化,也許會比行業向上時期來得更為顯著。
其次,萬潤新能采取以銷量定產量、以產量定采購的采購模式,根據需求總數量與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的模式,是為了盡可能的縮短原材料至產成品再到客戶手上出貨時間,能夠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庫存成本,在上游鋰礦價格劇烈波動的時候,能夠及時調整策略,靈活降低損失。
筆者看到,萬潤新能在一季度,面對原料價格下降的情況,對庫存計提了2.1億資產損失,占據當期收入比例約6.8%,對比之下,德方納米則計提了高達8.1億資產損失,占其一季度收入比例約16.4%。僅在這一點上,兩者利潤率就幾乎相差了10個百分點。除了出貨定價模式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增強議價能力,降低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萬潤新能已在國內布局開拓上游磷礦資源,持續增強一體化能力,生產磷酸鐵鋰的重要原料之一磷酸鐵已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公司所掌握的氨法自制磷酸鐵也具備了成本優勢。這些正確而長久的穩定策略也可幫助公司增強其基本面韌性,提升應對行業和外部環境劇烈的波動以及抵御風險能力。
最后,對于如何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繼續脫穎而出?需要不斷的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和增強抗風險能力。
萬潤新能董秘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也提出了其中一個較為務實的實現路徑,即“公司將通過持續的研發、合理的工藝改進不斷降低生產成本?!?/p>
筆者看到,萬潤新能在2023年一季度研發費用錄得約1.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69.2%,而德方納米在一季度的研發費用則為1.3億元,同比增長30.4%,雖然研發支出并不代表未來業績的完全轉化,但是在一季度上萬潤新能在研發支出上發力追趕,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德方納米的“彎道超車”,應該說是一個令人關注的信號。
此外據研報數據,截至2022年底萬潤新能按照規劃落地的產能已有24萬噸,而2023年又是萬潤新能產能逐步釋放的重要一年,比如湖北基地9.6萬噸產能(15.6萬噸已投產)承接去年三季度落地節奏而進入到產能釋放階段,還有5萬噸上市募投項目產能在建中,而原計劃在一季度前后的山東濱州一期24萬噸產能建成投產預計也會在本年度按照節奏來進行釋放,此外,據悉山東濱州一期24萬噸產能投產后電費將低于公司目前產能用電的均價,有望以此進一步降低生產單位成本。若按照以上路徑,截至23年Q1前后,公司的產能將達到48萬噸的水平,按照全年謹慎的產能利用率(即60%)推算,出貨量或達28.8萬噸。
萬潤新能主要專注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近兩年已看到鐵鋰電池在動力領域迅速回升,其中裝機占比已超過50%,隨著寧德時代CTP技術即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的突破,鐵鋰電池在能量密度上進一步縮少了與三元電池的差距,其本身又有低成本、高循環及安全性能好的優勢,同時又受益于工業領域電氣化滲透率提升,其上行趨勢仍不減。
正如多家行業機構紛紛預測鐵鋰電池需求在23年將超過500 Gwh,因此(按照0.25萬噸/Gwh單耗測算)對應的鐵鋰正極材料需求約超125萬噸,據筆者上述預測,預示著萬潤新能在行業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將以“肉眼可見”速度在快速的提升。
另有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磷酸(&錳)鐵鋰電池需求將達到1100Gwh左右,超過當年三元電池預測需求的900Gwh左右。23-25年全球鐵鋰電池預測需求對應CAGR(年復合增長速度)達到了48.3%,遠高于同期全球三元電池預測需求的CAGR的13.4%這一數字。所以,中長期來看,萬潤新能全力聚焦的細分領域潛力是要優于其他多元化布局的電池正極材料生產商。
數據來源:WoodMackenzie、觀研天下報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