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學院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科教融匯,形成了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品牌,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明顯提升,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河南省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河南省本科高等學校智慧教學建設示范校、河南省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河南省文明校園標兵等諸多榮譽。
(資料圖片)
構建與地方產業結構高度契合的學科專業體系
緊緊圍繞地方產業鏈、創新鏈和河南省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學校本著“對接產業、突出重點、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學科專業建設思路,大力推進學科專業建設,重點支持機械、電氣、電子等優勢學科專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材料、電纜工程等特色學科專業,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新興學科專業。加快新工科專業建設,現有37個本科專業中,有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省部級特色、示范專業18個,83.8%的專業與河南省主導和新興產業相匹配,新工科專業占比達64%。由于學校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發展契合度高,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在河南省就業的畢業生達65%。為更好地服務萬億元產值的電線電纜產業,學校設置了電纜工程本科專業,河南電纜企業80%的技術廠長或技術部主任為學校畢業生,為線纜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建立與地方產業發展態勢相吻合的現代產業學院
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學校深化產教融合,堅持以“育人為本、服務產業、融合發展、共建共管”為原則,積極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研發、企業服務等,與百度、衛華、遠東電纜、宏發股份等30多家企業共建了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電纜產業學院等12個集“產、教、研、創”于一體的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共同成立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導委員會,出臺了《學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與管理辦法》等制度,在專業建設、基地共建、校企共管等方面探索企業參與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加快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課程內容與從業技術、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科技研發與企業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實現了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搭建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系
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對接當地產業鏈和創新鏈,探索技術聯合攻關新模式,為企業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著力將學校打造成區域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先進技術創新轉移與服務基地。
一是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學校與新鄉市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共建了新鄉市機電裝備科技協同創新創業中心,與企業聯合共建了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8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為校企協同創新提供了研發平臺。
二是校企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學校積極選派博士服務團和骨干教師深入合作企業開展橫向研究和技術攻關,與河南礦山起重機等138家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與新航集團等企業簽訂103項橫向研發合同,合同金額5000余萬元,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300多項,助力心連心化工、勝華電纜等多家企業技術升級,有效提升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校企共享科技創新成果。校企聯合授權發明專利110余項,向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40余項,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成果入選《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等等。
引進與學校學科專業匹配的生產性企業
學校秉承“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優良傳統,成立了校企聯合辦學董事會,董事單位匯聚了區域知名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企業117家,為加強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提供了良好平臺。
一是引廠入校,助力企業提質升級。學校提供生產廠房,引進了年產值6000萬元的嵐峰機械和年產值2億元的萬新電氣兩家生產性企業,在校內設置了智能化、可視化、自動化生產線,為機械、電氣、電子專業類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平臺,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水平顯著提升。同時,依托學校的學科專業、科研平臺和高層次人才等優勢,助推萬新電氣等企業產品技術升級,萬新電氣已成長為年產值達4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
二是校企合作,打造校內高水平教科研平臺。天利熱工、綠豐環保等15家企業將研發平臺、中試基地建在學校,華為、許繼等企業與學校共建了20多個功能完備、設施先進的校內實驗室,校企技術人員共同開展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學校獲批30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制定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8項,解決制約行業企業的關鍵技術問題32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形成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貫徹落實“學生中心、協同育人、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持續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強化校企“雙主體”育人,以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開發了110門課程,共同編制了23部教材。強化創新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設計,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比例占總學分比例不低于30%;把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融入教學內容,明確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和新技術類課程占總學分比例不低于10%。校企共建了一批集生產、教學、研發、創新創業功能于一體的教學實踐平臺,形成了功能集約、開放共享、高效運行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打造了基于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的科研教學平臺,構建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全過程、多平臺和多形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產業需求科學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學生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省部級以上獎項300多項。學校工科類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擁有授權專利43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850多項;優秀校友胡超強擁有授權發明專利89項,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2億余元。學校成為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相當數量的畢業生成長為行業領軍人物和企業技術、管理骨干,還涌現出了一大批創業成功的優秀校友,“就業好、好就業”成了學校工作的一張亮麗名片。(作者:河南工學院黨委書記、校長陳丙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