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CWW)近日,在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5D工作組(ITU-R WP5D)第44次會議上,國際電聯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簡稱《建議書》)。該建議書匯聚了全球6G愿景共識,描繪了6G目標與趨勢,提出了6G的典型場景及能力指標體系。
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在接受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書》作為6G綱領性的文件,為全球6G的發展起到了宏觀指引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建議書》中明確提出6G六大場景,分別為沉浸式通信、超大規模連接、極高可靠低時延、人工智能與通信的融合、感知與通信的融合、泛在連接,與5G的三大典型場景:eMBB、mMTC、uRLLC相比有了明顯的增強和擴展,對行業而言極具挑戰性。為何會提出六大場景呢?在楊光看來,這是為了能進一步拓展移動通信的業務邊界,“因為大家認為傳統的移動通信市場、技術或已到達‘天花板’,因此行業希望能拓展6G的業務能力,服務更多的內容。如泛在連接方面,運營商可能會通過技術手段將目前覆蓋困難的地方實現網絡覆蓋;另外,如果運營商具備某種通感一體的能力,就有可能為企業提供新的服務,拓展業務邊界,進而帶來新的收入來源。”
對于6G網絡的覆蓋的方式,楊光猜測,地面網絡由傳統的基站來實現,但對于人煙稀少的地區,可能會通過衛星來實現。“但該技術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實現,還是未知。這需要通信行業技術專家等共同討論、評估來定性。”關于6G的早期部署,楊光推測如果按照既有的節奏走,首批6G網絡可能出現2030年前后。
值得注意的是,《建議書》定義了6G的15個能力指標,即連接數密度、移動性、時延、可靠性、定位精度、峰值速率、用戶體驗速率、頻譜效率、區域流量密度、感知相關指標、AI相關指標、安全隱私韌性性能指標、可持續性性能指標、覆蓋、互操作。“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及新型科技的興起,6G的能力指標也有了相對的提升。”楊光稱,“相關指標如何定義,具體要求如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同時,這為運營商、研究機構、設備商也提出了挑戰,如何做到最優,需要產業鏈共同協作,突破難點、痛點。”
除此之外,6G標準的技術路線仍是未知,但提前進行專利儲備、知識產權儲備很有必要,可以增加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值得深思的是,楊光特別提到,從產業界發展來看,存在出現多個6G標準版本、割裂全球產業生態的可能性 ,“目前,中國、韓國等國家地區的5G發展相對較快,歐洲緩慢。這種情況可能會對后續的6G市場需求和技術路線選擇產生影響,與當前的地緣政治風險疊加,造成6G標準和產業出現分裂的風險。這需要國內產業界有意識地縮小國內外的產業差距,尤其是運營商‘走出去’,把中國積累的經驗帶到國外,幫助國外加快產業發展,縮小中外差距,從而減少因產業發展結構不一,導致的產業分裂風險,若一旦出現產業割裂,“走出去”也可為中國產業界撐起更大的市場空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