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3)》日前對外發布。藍皮書指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僅加快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進程和強化了科技強國的核心力量,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的重要突破口。專家建議,多措并舉推動協同合作,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創新資源與科研成果開放共享,帶動津冀科技創新水平加速提升;提高科技成果對接效率,促進北京創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轉化;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基礎能力建設,助力津冀產業優化升級。
創新梯度影響協同創新
藍皮書指出,京津冀三地創新能力差距明顯。2021年,北京發明專利授權量為79210件,是天津(7376件)的10.74倍,是河北11市之和(8621件)的9.19倍。京津兩地“創新極化”、河北11市“創新洼地”現象明顯,作為創新腹地的河北各市創新實力較弱。創新梯度懸殊,核心城市與腹地城市創新互動不足,阻礙了國際創新中心驅動區域協同創新的進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藍皮書認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互促進,基于三地的稟賦特色,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為依托,引導城市群內各城市因地制宜、錯位協同發展。
同時,要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帶動三地在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形成緊密協作的區域技術創新網絡,推動北京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孵化落地,助力津冀產業優化升級。
強化區域戰略科技力量
藍皮書建議,多措并舉、協同合作,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依托北京擁有眾多一流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優勢,大力提升高校科學研究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營造一流的國際創新軟環境,加大國際頂尖人才的引進力度。
首都經貿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認為,三地應創新人才合作共享機制,緩解津冀高端人才缺乏難題。鼓勵和引導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和選拔技術人才,鼓勵科研院所任職人員在協同創新共同體相關平臺兼職;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定期開展線上“星期日工程師”服務,形成三地人才交流互動機制,推動科技人才共享。同時,加快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持續推進北京的科技創新平臺、實驗室等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面向津冀兩地開放共用共享,提高科技創新合作便利化水平;搭建京津冀重點產業鏈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創新信息共享。
打通創新創業生態鏈條
研究發現,北京的科技成果主要流向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相對不足。
葉堂林建議試點建設雙向“飛地”,打通創新項目在北京孵化與津冀產業化聯動通道。借鑒嘉溫、深汕雙向“飛地”模式,在北京建立“科創研發飛地”,在河北建立“產業合作飛地”,構建“創新研發—成果孵化—產業化落地”的創新創業生態鏈條。同時,加強津冀中試基地建設,為成果轉化創造支撐平臺。在環京津科技園區的重點地區,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或中試中心,打造一批成果轉移轉化承載高地,提升河北“造血”功能和內生發展動力。此外,構建多渠道融資體系,充分發揮京津冀協同創新基金、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通過在津冀設立協同發展子基金,與津冀地區金融政策對接融合,為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轉化提供資金支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