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職教芻議】
沙洲
近日,為了讓交流輪崗教師盡快熟悉學校,適應教育和教學工作,合肥多所小學開啟了教師輪崗培訓工作。前不久,合肥多部門發布教師輪崗交流政策,要求各區、開發區每年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人數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校長教師總人數的10%,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骨干教師交流輪崗。
新學期馬上開始,除了合肥,全國不少地方的中小學都將迎來輪崗的教師。從全國情況來看,教師交流輪崗已經大范圍推開,并且逐步走向常態化。為了切實推進教育均衡、保持基礎教育的穩定性,不少地方都要求教師交流輪崗的周期不低于一年,最好是3年一個學段周期。
其實,教師輪崗制度已推行多年。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實行義務教育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2014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意見更明確要求,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教育主管部門希望通過教師的定期流動,給鄉村學?;虮∪鯇W校輸入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實現教育均衡的基本目標。
然而,教師輪崗制度雖然已經推行多年,但是因為缺少激勵和評價機制,沒有形成制度化、常態化,教師輪崗在實際推行中甚至會受到一些名校的抵制、消極對待,老師對輪崗的積極性也不高。
近兩年,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不少地方實行了新一輪的教師輪崗政策,教師輪崗規模較以前均有擴大,輪崗人數也大幅增加,如去年9月起北京全市所有地區教師交流輪崗。政策一步步推開,回應著百姓對優質教育的期盼,這也是加快縮小區域內、區域之間辦學差距,給學區房降溫,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重要舉措。
不過,要讓好政策真正落地,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教師交流輪崗,不僅僅是為了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還應該著力于好教師發揮引領作用,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現實中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辦學質量不均衡,甚至有著明顯差距,一旦教師輪崗,會遇到不少問題:好學校的老師面對薄弱校學生,倘若還按照原來的教學辦法,不少學生可能跟不上、吃不透;薄弱校老師又有可能讓好學校學生“吃不飽”;骨干教師在新學校能否適應環境,帶動年輕教師的成長,也是未知數。因此,在輪崗過程中,有關部門需要充分考慮到老師的感受和其業務成長以及學校的服務質量,還有學生實際獲得之間的關系,想方設法讓骨干教師在流入學校真正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產生組織變革的積極因子。
此外,輪崗將讓教師告別“單位人”“學校人”,變成“區域人”“系統人”,這一重大改變會讓老師面臨不少后顧之憂。只有建立與輪崗常態化相匹配的教師管理評價制度,保障教師的待遇、權益,讓教師的利益和相關資源分配在整個教育系統內進行,才能真正盤活教育資源,推進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教師交流輪崗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學校、學生和教師等相關利益群體,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穩步推進。期待多方聯動,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老師心甘情愿地流動起來,不僅能實現薄弱校的“造血”功能,還能培養出更多的骨干師資,積極回應社會對“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期盼,激活教育均衡的“一池春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