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隨著畢業季臨近,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入關鍵時期。線上線下招聘、雙選會、一對一幫扶……目前,各地各高校正使出渾身解數,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盡早就業。然而,如此的“熱心”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買賬。一些學生抱怨學校開展就業服務“形式大于內容”,有學生表示學校提供的招聘崗位與專業無關,還有學生因學院強制“拉人頭”對就業指導課程產生逆反情緒。(6月19日《工人日報》)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保就業穩就業的重點群體。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教育部開展了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各高校多措并舉,以更加熱心的服務促進廣大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精準對接,有力堅定了廣大學子的求職信心,進一步穩定了就業市場和社會預期。
也應看到,各高校提供的就業服務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一些高校為完成就業考核任務,頻頻催促畢業生確定就業去向,對其是否已真正就業則漠不關心;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在就業服務方面只重“面子”而忽視“里子”,致使提供的“熱心”服務“貨不對板”而遭到吐槽。
高校使出渾身解數卻“熱臉貼冷屁股”,病根就在于單純以就業率數據為標準。面對就業率決定就業工作成敗的考核“指揮棒”,不少高校寧可搞“數據美容”,也不愿更新服務理念、實打實地指導畢業生就業。鑒于此,高校還應摒棄“唯就業率論成敗”的就業工作理念,用心用情為畢業生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
從過往的實踐經驗看,高校提供的“熱心”就業服務“貨不對板”,一個重要因素是就業供需信息的不匹配。高校是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信息的“第一站”,必須結合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為畢業生建立臺賬,根據學歷條件、個人意愿精準匹配崗位,讓求職目標更具體。換言之,高校只有在促就業信息的匹配上下足繡花功夫,才能提升畢業生就業的實效性,實現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各盡所用的雙向奔赴。
從深層次上看,高校提供的“熱心”就業服務“貨不對板”,雖然與學校力量不足難以全面精準提供就業服務、就業服務需求眾口難調等因素有關,關鍵在于畢業生能力與實際需求不相符。長期以來,我國普通高校專業課程與就業崗位不相適應的問題客觀存在,高校即使再“熱心”為畢業提供就業服務,也因“人崗不適”問題的掣肘而收效甚微。所以,高校要讓自己提供的就業服務能使畢業生真正受益,還應為在校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讓其深入了解本專業的就業前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環,就是高校要積極引導企業以更明確的用工需求參與人才培養,為應屆生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實習機會,合力提高應屆生的勞動技能。一旦校企合作培養“人崗匹配”的勞動者形成了良性循環,那么高校為畢業生提供的“熱心”就業服務必能實至名歸。
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不讓高校提供的“熱心”就業服務“貨不對板”,既要求相關部門改革單純以就業率為標準的高校就業工作考核制度,又要求高校精準施策、務求實效地豐富勞動技能培養手段。如此,才能有針對性地提供“熱心”就業服務,助力廣大學子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謝婷
關鍵詞: